今天是:
全文检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法规 > 省委省府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经贸委省信息产业厅关于促进射频识别(RFID)等3个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第一批)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1-07-29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28365365bet字号:[ ]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经贸委省信息产业厅关于促进射频识别(RFID)等3个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第一批)的通知
鲁政办发〔2009〕28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经济的影响,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推进我省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提高我省工业总体水平和竞争力,根据省政府第30次常务会议部署,省经贸委、省信息产业厅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10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40个特色产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13个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经省政府同意,现将13个新兴产业中的射频识别(RFID)、半导体照明、软件3个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第一批)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各级、各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认清当前形势,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发展意识,积极作为,科学务实,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省政府有关部门要围绕《指导意见》尽快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指导意见》顺利实施。各地要按照《指导意见》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制定具体落实方案,确保取得实效。《指导意见》还筛选确定了一批与之相配套的在建和拟新建重点项目,由省信息产业厅和省经贸委另行印发,请一并组织实施。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山东省关于促进射频识别(RFID)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2009—2011年)
省经贸委 省信息产业厅
 
    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技术是利用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RFID标签具有体积小、容量大、寿命长、可重复使用等特点,可支持快速读写、非可视识别、移动识别、多目标识别、定位及长期跟踪管理。主要包括芯片设计与制造、标签封装、读写器设计与制造、系统集成、中间件、管理软件、应用开发等。RFID技术与互联网、通讯等技术相结合,可实现全球范围内物品跟踪与信息共享。RFID技术应用于物流、制造、公共信息服务等行业,可大幅提高管理与运作效率,降低成本。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成熟,RFID已成为企业管理信息化、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增强竞争力不可缺少的技术工具和手段。因此,发展RFID产业对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强经济、社会和国防安全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为促进我省RFID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特编制本意见。
一、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国内外产业现状。目前,各国都把RFID技术与产业发展放在战略的高度,积极采取措施,制定相关发展计划,加快RFID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和在各领域中的应用。2004年初,世界500强之首的沃尔玛和美国国防部相继强制要求其供应商逐步在其供应的货物上贴上符合EPC(电子产品码)规范的RFID标签,引发了RFID应用与研究的全球浪潮。沃尔玛、麦德龙等多家世界级零售巨头和宝洁、宝马、大众等多家世界顶级制造商已把RFID技术应用于供应链管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微软、IBM、SAP等众多IT企业投入巨资进行RFID相关软硬件的研发,抢占全球产业制高点。日本、韩国等亚洲先进国家提出了以RFID为终端载体的普适计算(Ubiquitous)研究,并已将其纳入到U-Japan和U-Korea国家信息化战略。由于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起步早,已经在RFID标准的建立、相关软硬件技术的开发及应用领域走在世界的前列。这些国家及地区依靠技术优势,RFID的产业链条已相当完善,在专业设备制造和RFID标签的硅晶片、标签天线设计制造、封装、读写器的设计开发等方面,均领先于其他国家和地区。
    我国RFID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已具有了自主开发生产低频、高频与微波频段电子标签与读写器的技术及系统集成能力,在芯片设计与制造、标签封装、读写器设计与制造、系统集成与管理软件、应用开发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市场培育和应用示范初见成果。目前,我国RFID企业总数已有数百家,其中系统集成与应用系统开发企业占到50%,代理或外企分支机构占45%,芯片和天线设计与制造企业只占5%。北京、上海、广东已成为我国RFID发展的龙头和主导力量。我省RFID企业共有60多家,其中,济南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聚集,成立了济南RFID产业联盟,青岛、滨州、淄博、烟台、莱芜等地的部分企业形成了一定产业规模。
技术研究方面,省标准化研究院是省射频识别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在有关标准制定、便携读写器、食品安全追溯、政府移动监管等领域取得了一批行业先进成果。北洋集团一直跟踪研发国际先进的RFID标签打印机和通道天线技术。神思电子一直致力于高频读写机具新技术的跟踪研究。烟台东方电子建立了RFID实验室,研究RFID中间件技术。莱芜杰讯电子在超高频RFID产品的研制也具有一定的技术实力。淄博泰宝拥有防伪物流电子标签多个专利,是我国较大的塑封标签生产基地。东港印务是我国第一个引进德国妙莎电子封装生产线的企业,目前生产能力据全国前列。
    标准化与测试方面,我省有部分单位承担了ISO18000系列RFID基础国际标准的国内转化工作,制定了《危险化学品气瓶电子标签标识规范》、《压缩天然气气瓶电子标签与自动充装控制规范》等RFID应用标准。建成了山东RFID公共示范、研发与测试平台,向企业提供测试服务。
    产业发展方面,我省企业在防伪标识制作、高频/超高频芯片封装(制卡)、读写机具及天线制造、管理及应用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等方面都有一定基础,初步形成了RFID产业链。在RFID标签生产方面以淄博泰宝、东港安全印务、山铝电子等最具代表性;在RFID读写设备生产方面莱芜杰讯、神思电子、山东省标准化院、青岛中科恒信等公司具有一定基础;威海北洋电子在RFID打印机领域拥有较强的实力;中创软件、烟台东方电子等企业的RFID中间件技术较为领先;另外,招远黄金软件、创锋金安、济南兰剑物流等企业也较有代表性。
    在产业聚集方面,济南市已形成一定的产业基础,现有相关企业46家,其中RFID制造企业16家,系统集成企业30家,从业人员2500余人。产品涉及二代身份证读卡机具、便携式RFID读写器、有源RFID标签、UHF读写器、停车场管理系统、RFID应用软件等领域,并通过第四届信博会和RFID发展论坛大力进行RFID体验式科普。青岛市已于2008年被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列为全国RFID应用示范城市,在金融、公共服务、港口物流、企业生产等领域大力推广RFID技术,海尔集团在出口冰箱等产品领域开始应用RFID标签,中科英泰公司在读写器研发生产方面已有了一定基础,青岛高校软控公司正在研发将RFID应用在汽车轮胎产业。淄博以泰宝防伪、山铝电子等企业为基础,形成了国内重要的防伪标识产品生产基地。
    在应用领域方面,我省在二代身份证、公交、物流、防伪、票证等领域都应用了我省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青岛市被列为国家金卡工程RFID首批试点城市后,在物流管理、生产线管理、港口集装箱管理、车辆管理、轮胎生产销售管理、养殖管理等6个领域进行RFID应用示范,取得了很大进展。济南兰剑物流在RFID仓库管理信息、潍坊得利斯集团在种猪饲养和加工过程追溯、中创软件在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省标准化研究院在政府移动监管、滨州创联电子在RFID车辆管理系统应用方面有一定基础,并逐步扩大应用领域和范围。
    (二)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RFID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自主编码体系和标准未定。二是超高频技术应用起步较晚,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三是芯片产业发展薄弱,尤其是超高频以上的芯片设计及制造能力有待提高。四是应用领域窄,应用规模较小。五是社会认知度较低,RFID知识普及宣传力度不够。我省的RFID产业刚刚起步,芯片设计、流片等核心技术基本掌握在国外公司手里。公司规模、技术和人才等方面与国内外发达公司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当前我省低频、高频读写器制造技术虽然比较成熟,但超高频读写器设计制造参与企业较少。部分企业基本具有RFID天线的设计和研发能力,但还不具备应用于金属材料、液体环境上的可靠性RFID标签天线设计能力,RFID性能测试、基准测试与环境测试能力尚待加强。应用软件开发和应用发展相对较快,而中间件及后台软件部分还比较弱。
    (三)RFID产业发展趋势。随着RFID技术在各行各业广泛应用,电子标签需求量将急剧上升,这将带动新的软件、服务和应用市场发展。据测算,未来几年内,RFID跨行业应用总体市场需求将会出现高速递增。我国RFID应用市场已进入初级应用阶段,但市场主导品牌和产品暂未形成。RFID技术在低频和高频方面的应用已经成熟,随着标准、技术和价格等多方面因素的成熟,商业价值更高的超高频应用,将逐步扩大到大规模行业开发应用。国内RFID市场未来几年将处于高速发展期,为RFID产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市场为导向,以自主研发为核心,以示范应用为引导,以产业联盟为平台,重点突破关键技术、市场应用推广以及产业化等关键环节,以市场应用带动产业发展,以关键产品、特色产品、上游产品的研发生产为重点,延伸产业链,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的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形成一批生产规模大、技术水平高、配套能力强、区域特色明显的产业基地和园区。
    (二)发展目标。到2011年,基本建立起有利于我省RFID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支撑体系和服务体系,RFID技术在公共安全、生产管理与控制、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交通管理、军事应用、重大工程与活动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至2011年,规模以上的RFID企业力争达到100家以上,省内综合配套率达到80%以上,主要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发展重点
    (一)重点发展行业。加强政府组织和领导,立足我省RFID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加大政府推动力度,重点发展RFID在我省交通运输、食品安全、仓储物流、生产管理和控制等领域中的应用。
    1.交通运输。依托我省比较优势,完成一批交通行业急需的RFID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与标准的制定,为交通行业RFID应用的规范化和规模化提供支撑,大力推行RFID在不停车收费(ETC)、多路径识别等方向的应用,争取实现重大突破,初步实现交通行业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
    2.食品安全。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的优势,利用RFID技术在食品安全质量控制、食品安全追溯及食品召回中的关键作用,重点推进RFID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以大型食品经营企业、配送中心为重点,结合电子标签的应用,推动追溯手段的电子化,逐步建立食品数据交换制度,完善食品追溯机制,积极推动食品配送体系建设。
    3.仓储物流。实现物品跟踪与信息共享,改变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充分发挥我省RFID在仓储物流应用中的优势,重点在仓储管理、物流配送、集装箱运输、邮政业务等方面推进RFID的应用。
    4.生产管理和控制。通过在企业原材料供货、生产计划管理、生产过程控制、精益制造等方面使用RFID技术,促进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提高。重点在汽车制造、家电生产、纺织服装等领域推广应用RFID技术。5.重大工程与活动。构建快速识别、数据采集、信息传输相融合的综合管理体系,将RFID技术用于大型运动会、展览会等重大活动的综合管理,包括票证管理、车辆管理、设施管理等。
    (二)重点发展产品。
    1.RFID芯片设计。国外芯片厂商在中国RFID市场占据大部分份额,但是随着中国自有RFID标准的确立,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的应用,为我省发展芯片产业化带来了发展机遇。在现阶段,应以引进与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在大力引进技术、资金、人才等的同时,不断培育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我省芯片设计企业快速发展。
    2.电子标签封装。依托东港安全印刷股份有限公司、淄博泰宝等企业的技术优势,重点支持具有UHF和HF无源电子标签的设计、生产和封装。
    3.读写设备的设计和制造。我省低频读写器生产加工技术非常完善,高频读写器的生产加工技术也比较成熟,但是还没有形成强势品牌。依托神思电子、北洋集团、临沂航宇、莱芜杰讯电子等企业,重点支持超高频读写器的设计、制造,完善高频读写设备产业链,形成配套产业。增加海外投资,扩展国际市场,培植跨国大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4.系统集成。充分发挥我省东方电子、兰剑物流、中创软件等系统集成企业在技术和市场方面的优势,加大宣传和投入力度,力争组织实施RFID大规模有影响力的应用项目,带动全省RFID系统集成的发展。
    5.应用软件。充分发挥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扶持作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商品化能力,以用兴业,促进优势企业发展,做大产业规模,提升RFID应用软件产业比重。
    (三)建立特色产业基地。
    1.济南RFID产业基地。充分利用济南市在软件、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及相关产业的优势,建立济南RFID产业基地,加大对上游企业招商和国外先进技术的本地科研二次转化力度,不断拓展产业链,形成芯片设计、天线设计、射频识别封装、射频识别标签集成、读写器设计领域、RFID中间件与行业解决方案在内的产业配套体系,建成全省最大、产业公共服务功能最为完善的RFID产业基地。
    2.青岛RFID产业基地。以首批国家金卡RFID应用试点城市为契机,做好RFID在物流管理、生产线管理、港口集装箱管理、车辆管理、轮胎生产销售管理、养殖管理等各个领域应用示范,发展RFID相关产业,逐步打造青岛RFID产业基地。
    3.淄博RFID产业基地。以泰宝防伪技术、山铝电子、凯胜电子为依托,充分发挥淄博作为国内重要的防伪标识产品生产基地、集成电路卡模块封装基地的优势,建立淄博RFID产业基地。在扩大企业射频标签封装及应用领域的同时,不断延伸RFID产业链条,形成芯片设计制造、天线设计制造、芯片封装、读写器具研发与生产的RFID产业配套体系。培育RFID产业联盟的龙头企业,引导产业聚集发展。
    4.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大力发展RFID产业,努力营造RFID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拉长产业链条,发展产业集群。
    (四)提高关键技术研发能力。强化自主创新,开展产学研联合,提高研发能力,完善产业链条,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研、企”结合的三维发展模式。依托省标准化研究院,建设国家级RFI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中创软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建设RFID中间件技术中心。提高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四、政策措施
    (一)强化政策支持,改善发展环境。加强政府引导,适时出台配套政策,把加快RFID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纳入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密切跟踪国际标准,加强相关标准的制定和修订,通过标准化建设规范产业发展。鼓励企业间兼并、重组、整合资源。加强宣传,组织开展产业推进会、高层论坛、产品展示等各种活动,进一步加强RFID知识的普及宣传和RFID技术应用的行业宣传。
    (二)搭建平台、加强合作,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好山东省射频识别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作用,积极吸引省内外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大企业参与我省RFID研发平台建设,联合我省企业共同设立实验室、研究机构、技术公共平台和技术转化基地,发挥产业和技术聚集优势,提高自主研发和产业创新能力。
    (三)拓宽融资渠道,加大产业投资力度。发挥银行信贷支持主渠道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RFID企业的信贷规模,各级政府应积极组织RFID企业做好融资工作,通过招商引资、发行股票、债券、吸纳民间资本等方式,拓展融资渠道,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撑。
    (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渠道,鼓励有条件的大专院校增设RFID专业课程,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倡导大专院校、科研部门与企业联合,加强对企业现有工程技术人员的再培训。鼓励国内外RFID专业人才到山东发展,为我省RFID产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撑。
    (五)实施国际化战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际知名RFID公司来我省投资合作,或设立研发机构、制造基地,提升我省RFID产业层次,壮大产业规模。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产品出口,支持引导企业与著名跨国公司合作共同承担外托项目。跟踪国外RFID产业及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加强与国际RFID企业,特别是大的跨国公司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外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管理等方面的优势,积极谋求智力支持,推动本土创新,提升我省RFID产业竞争力,壮大产业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
    (六)扩大产业的应用领域,以用兴业。进一步加大政府推动力度,政府采购优先选用我省自主研发生产的RFID产品。扩大RFID在我省公共安全、政府管理、公共服务、食品药品安全、交通物流、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外贸出口等领域的应用。通过一批大的应用项目,积累一批应用行业样板案例,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型的RFID企业,形成地方品牌优势,在稳定本地市场的基础上,逐步进入省外和国际市场。
 
 
山东省关于促进半导体照明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2009—2011年)
省经贸委 省信息产业厅
 
    半导体照明技术是采用半导体材料进行光电转换的技术,是继微电子之后推动信息产业迅猛发展的又一核心技术。半导体照明技术在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被誉为人类照明的第三次革命,其应用领域正在快速拓展。近年来全球半导体照明产业正以高于微电子等其他产业的发展速度,成为带动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兴力量。为促进我省半导体照明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特编制本意见。
一、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现状。我省半导体照明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发展起步较早,目前产品涉及衬底材料、外延片、芯片、器件封装和应用产品等领域,在高亮度LED(发光二极管)、LD(激光二极管)外延片及芯片制造、大功率器件封装和LED显示屏、路灯、景观照明等已形成一定的产业优势和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在SiC(碳化硅)衬底材料、高亮度红/蓝光外延片及芯片等领域也居全国前列。山东大学设有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蒋民华院士率领的由一批长江学者、泰山学者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组成的国内一流研发队伍,在晶体材料、半导体发光器件、固体激光器等领域拥有一大批科研成果,将为我省开展半导体照明技术研究和实现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撑。山东华光光电子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LED和LD外延材料及管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LD外延片及管芯已占领了70%以上的国内市场,为我省半导体照明技术的产业化探索出了成功经验。
目前,我省半导体照明产业已在济南、青岛、潍坊、威海、滨州等地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聚集。济南高新区依托山东华光光电子公司形成了外延片及管芯制造基地;青岛在GaN(氮化镓)-MOCVD(有机金属化学气相沉积设备,又称外延炉)高端专用设备、GaN(氮化镓)-深紫外延材料生长、大功率LED系列产品等方面具备了一定基础;潍坊、济宁形成了大功率发光器件芯片及封装、路灯、景观照明和普通照明等应用产品生产聚集地;威海的荣成、文登等地依托大批韩资和日资企业,形成了光电子产业聚集区;滨州依托部分南方投资者形成了初具规模的LED显示屏产业聚集区;高亮度GaN(氮化镓)蓝色发光二极管研发、SMD(贴片式)/功率LED生产、LED矿灯、LED信号灯以及LED/LD应用产品领域聚集了众多企业。
(二)存在的问题。与国内先进省市相比,我省在衬底材料的产业化、外延材料和管芯制造的规模化、大功率器件的封装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应用产品的产业规模还很小。一是企业小而散,缺少龙头企业和产业化领军人才带动,尚未形成规模优势和聚集效应。二是产业链不完善,应用产品研发生产能力薄弱,上下游配套能力尚未形成。三是资金投入不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资金短缺,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四是产学研结合不够,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三)发展趋势。为支持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发展,美国、日本、欧盟、韩国等纷纷制定半导体照明发展规划,加大研究开发力度。美国能源部设立了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公司参与的半导体照明国家研究项目,欧盟2007年启动了“彩虹计划”,日本“21世纪光计划”、韩国“GaN(氮化镓)半导体发光计划”也纷纷启动。通用电器、飞利浦、奥斯拉姆集团都启动了大规模商用开发计划,进军半导体照明领域。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将半导体照明产品列为“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提出“重点研究高效节能、长寿命的半导体照明产品”。国家“十一五”规划开展十大节能工程,把推广高效节电绿色照明系统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对半导体照明产业给予重点支持。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为指导,坚持市场拉动、研发带动、应用促进,充分发挥我省现有优势,以重点企业为龙头,以优势领域为基础,以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合资合作、产学研联合为手段,以集群化、规模化、产业化为发展方向,加强基础研究,推动产业化进程,拓展应用领域,疏通瓶颈制约,完善产业链条,努力打造技术水平高、生产规模大、配套能力强、区域特色明显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照明产业,建成全国重要的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
(二)发展目标。到2011年,在化合物单晶、管壳框架、封装材料、荧光粉、化学试剂、激光晶体、固体激光器制造及其他相关制造业等方面,形成完善的半导体照明产业链。在功率型SiC(碳化硅)衬底材料、LED(发光二极管)和LD(激光二极管)外延片等上游产业领域,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方面达到世界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在管芯制作、器件封装等中游产业领域,培育5家以上规模化生产企业,产业规模达到国内前列;在应用产品等下游产业领域,培植100家以上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20家;建设1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或工程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三、发展重点
(一)产业布局重点。
1.济南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以济南高新区为依托,以山东华光光电子有限公司为龙头,以山东大学晶体材料所为技术支撑,建设我国最大的SiC(碳化硅)衬底材料和多种LED(发光二极管)、LD(激光二极管)外延片研发生产基地。实现SiC(碳化硅)衬底材料产业化,LED外延片由目前红、黄外延片生长,扩展到红、黄、蓝、绿各种颜色的外延片生长,产量由现在的每年9万片扩大到60万片,SiC(碳化硅)衬底的生产达到每年20万片。
2.青岛半导体背光源生产基地。以青岛海信为主体,组建山东半导体背光源有限公司,背光源产能达到20万套以上,使青岛成为我国重要的半导体背光源生产基地。
3.潍坊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以潍坊高新区为依托,以瑞森华光、中微光电子、潍坊华光新能等企业为主体,在产业链上,以各类LED(发光二极管)、LD(激光二极管)管芯制造为主体,向上游产业外延片研发生产发展,加快下游LED、LD封装及半导体照明灯产业发展,形成规模优势,建设潍坊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
4.济南、滨州LED显示屏生产基地。以济南、滨州现有企业为基础,整合资源,培植龙头企业,提高研发能力,扩大生产规模,将其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LED和高清晰LED显示屏产业化基地。
(二)技术发展重点。加快发展SiC(碳化硅)单晶衬底材料生长及其加工技术研发,功率型LED、LD管芯制备技术,蓝、绿、紫外GaN(氮化镓)LED外延材料生长技术,大功率芯片规模化封装技术,大功率LED封装材料和工艺,MOCVD(有机金属化学气相沉积设备,又称外延炉)等外延生长、芯片加工设备研发,LED灯具系统设计及应用集成技术,太阳能/LED结合技术研究。
(三)产业发展重点。
1.打造一个技术支撑,培育一个龙头企业。以山东大学晶体材料所为技术支撑,以山东瑞森华光光电子公司为龙头,进一步发挥技术优势和产业龙头作用,实行更紧密的合作,瞄准国际技术发展前沿,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攻克瓶颈制约技术,实施一批产业化项目,加快规模膨胀,力争到2011年建成国内一流的半导体照明产业研发和生产基地。
2.突破四个产业化关键技术。以山东瑞森华光光电子公司、山东华光光电子公司、中微光电子公司等为依托,重点突破碳化硅衬底材料及蓝光二极管的产业化技术,突破高亮度发光管外延片规模化生产技术,突破大功率发光管管芯制造及封装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技术,突破大功率白光制造与封装生产技术。
3.发展四大产业集群。一是以山东大学晶体材料所的现有技术和人才为依托,以山东华光光电子公司为基础,发展扶持衬底及外延材料产业集群。二是以山东瑞森华光光电子公司、中微光电子公司、英克莱等企业为重点,发展大功率半导体发光管/激光器外延材料、管芯制备,尽快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的芯片制造业集群。三是以中微光电子、瑞森华光、华光新能、威海东星、天一光电、英克莱等企业为重点,发展大功率发光器件封装产业集群。四是重点发展背光源、汽车、照明三大领域的技术,在路灯、景观照明、LED大屏幕显示、白光照明等领域形成产业集群。
四、政策措施
(一)加强政府引导与财政资金支持。把半导体照明作为引领未来增强经济竞争力的产业,纳入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支持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在外延材料及管芯制造、大功率发光器件封装、应用产品开发、应用项目等领域分别实施2-3个产业化示范工程,制定政府采购,城市、社区、公益设施应用示范等政策措施,促进半导体照明的推广应用。
(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半导体照明上游产业带动作用强,但存在风险,应以吸引风险投资为主,有条件的市可设立创业投资引导资金进行引导。半导体照明的下游产业,要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以吸引金融机构和社会投资为主,各级政府要通过制定有关优惠政策等方式引导下游低端产品的生产,推动行业发展。
(三)提高创新和产业化能力。加强产学研联合,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充分利用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人才优势,积极吸引省外、国外大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我省半导体照明企业设立实验室、研究机构和技术转化基地,推动产学研结合,提高研发能力。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支持省内高等院校开设半导体照明专业和专业技能课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我省培养光电子技术人才和高级技工。对半导体照明产业高级人才实施保护政策,提高人才凝聚力。加快LED的智力引进工作,重点是专业技术带头人和高级管理人才,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水平的LED产业项目,鼓励以项目带技术、带人才。为LED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五)加强半导体照明标准化工作。采用开放式原则,联合产学研用各环节,研究制定实用先进的标准,解决产业化中的共性问题及产品生产和销售中的匹配问题,主要制定材料、芯片、器件及模块的测试方法、名词术语和符号、可靠性实验等方面的标准和相关产品规范以及技术标准体系。企业应按照国际标准加强自身标准体系建设。
(六)以用兴业促进产业发展。加快应用类企业培育,并通过城市景观工程和示范工程建设,促进应用类企业发展,实现整个产业的协调发展。选择一批重点工程、标志性建筑和景观以及公共场所,多形式开展半导体照明应用示范工程建设。逐年提高在道路交通照明、综合环境等亮化工程中半导体照明产品的应用比例。在满足技术要求前提下,政府采购应优先购买本省自主创新的半导体照明产品或设备。
(七)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加强与日本、台湾、美国、欧洲合作交流,积极开展人才培养、产品、标准及检测等方面的合作交流,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技术中心积极引进技术、资金,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LED技术研发中心,促进技术引进再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转化。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知名LED企业合资合作,加快提升我省LED产业整体规模和档次。
 
 
山东省关于促进软件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2009-2011年)
省经贸委 省信息产业厅
 
    软件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具有高度创新性、广泛渗透性和深度产业关联性的优势,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提高各行各业素质、效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必要支撑。为加快推进两化融合,保障信息安全和经济安全,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进一步提升全省软件产业核心竞争能力,特制定本意见。
一、现状及形势
(一)现状。近年来,我省软件产业规模实力迅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支撑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已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目前,全省拥有软件企业1000余家,从业人员9万人。2008年实现软件收入380亿元,增长23.7%;软件服务外包出口8248万美元,增长54.3%。累计认证软件企业656家,登记软件产品2747个,登记软件著作权1740个。拥有10家上市企业,35家省级软件工程技术中心,3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企业重点实验室、10家企业被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软件企业进入2008年全国软件业务收入百强,31家软件企业通过CMM/CMMI(能力成熟度模型)评估。
全省软件产业已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化”发展的良好格局。中间件软件,ERP(企业资源计划)软件,CAD/CAM(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软件,信息安全软件,政府、矿山、电力、石油、交通等行业应用软件产品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浪潮ERP连续4年国内增长率高居第一,成为首批软件类“中国名牌产品”;中创Infor系列中间件产品服务在61%的中央机关、部委级政府客户得到应用,工作流产品在部分软件企业开发中得到应用。9家省级软件园区与国家级齐鲁软件园、青岛软件园形成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目前,全省70%以上的软件企业、85%的软件收入都集中在11家软件园区,聚集效应十分显著。
全省开设IT学科专业的学校有40余所,拥有11个博士点、27个硕士点;齐鲁软件学院成为国家首批35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海尔软件学院、浪潮培训学院、师创软件等各类培训机构蓬勃发展。“中日IT桥梁工程交流示范基地”被工信部、国家外专局联合授牌。“国家信息技术紧缺人才培养工程游戏人才烟台培训基地”、“清华CG学院烟台分院”先后成立,为动漫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条件。
(二)存在的问题。我省软件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核心技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所需的核心软件绝大部分依靠进口,信息和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软件在三次产业中的应用略显单一,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的结合需要进一步加强;产业和企业规模偏小,缺乏龙头企业,产业国际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缺乏,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市场实际需求之间还存在偏差;支持产业公共技术开发、风险投融资、海外市场开拓等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健全。
(三)面临的形势和机遇。一是软件技术的发展趋势将呈现网络化、可信化、服务化、工程化和体系化,对国民经济各领域的渗透和带动力不断增强。软件交易方式由传统的购买软件许可转为通过网络服务收取服务费,网络软件技术服务增长迅猛,SaaS(软件即服务)、SOA(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成为发展趋势,并由此引起对各类安全软件和在安全方面具有优势的开源软件需求不断扩大。随着三网融合和3G通信的发展,移动终端软件开发和增值服务成为软件产业新的发展方向,同时将即时通信、电子邮件、移动通信、视频会议、客户资料等整合在同一个平台下正在成为新的热点。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以及内需市场的进一步挖掘,将从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次激发市场对各类软件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嵌入式软件、工业软件及各类软件服务成为发展重点。非核心业务流程的外包趋势明显,如BPO(业务流程外包)、KPO(知识流程外包)、BTO(商业转移外包)等,为软件业创造了新的机会,同时对提供软件外包服务企业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二是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和发展机遇。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已迅速向实体经济蔓延,各种数据表明,全球信息技术(IT)行业也受到较明显的影响,特别是与制造业关联紧密的嵌入式软件及各类应用软件产品负面影响更大。但金融危机情况下,软件产业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目前,国内现有软件人才42.5万,未来3年缺口将达88.5万,特别是高层次软件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我省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当前,全球IT产业大幅裁员,欧美发达国家软件中高级人才失业率进一步增加,都为我省吸引国外高层次人才就业、储备软件优秀人才创造了条件。为规避金融危机风险,国外公司选择将非核心、非主流业务外包,为我省软件外包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国家投入4万亿元拉动内需市场,机场码头、高速公路、电气化铁路、新农村建设陆续启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战略全面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服务业蓬勃发展,为软件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二、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软件产业振兴为目标,以自主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以应用融合带动产业发展。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共享资源库和公共技术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实施重大专项,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提升应用成熟度,增强软件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研发工业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促进产用结合,支持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积极吸引国际人才、技术等资源,实现软件服务外包的快速发展,努力使软件全方位覆盖到各区域、各领域和各行业,改善提升生产经营方式、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为全面提升我省经济与社会的信息化水平作出贡献。
(二)发展目标。
1.到2011年,我省软件产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幅30%以上,软件出口额超过10亿美元,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左右,总体水平排名国内前列,成为我省重点支柱产业。
2.软件服务及系统集成在软件产业中的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11家软件产业园区成为主要软件聚集区。培育10个以上收入超过10亿元的大型软件企业,30个收入过亿元的软件企业,20个软件名牌产品。15%的软件企业通过能力成熟度模型(CMM/CMMI)评估。
3.关键产品和核心技术得到突破,与国产支撑软件、国际主流支撑软件相匹配,实现一定的产业价值和规模,初步建立起包括中间件等支撑软件、应用开发平台、各类应用软件以及软件相关服务在内,门类比较齐全,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软件产业体系。
4.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关键领域采用自主开发的软件系统,进一步扩大软件技术在农业领域、工业领域和服务业领域的应用。实现100亿元价值的软件产品与其他产业融合,带动500—1000亿元的产业规模。
三、发展重点
(一)基础支撑软件。以电子政务等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为契机,加大对自主基础软件的支持力度,依托省计算中心、浪潮齐鲁软件、山东大学、山东财政学院等重点单位加快发展开源软件、开发平台、面向服务的基础平台、构件库等支撑软件,依托中创软件等骨干企业以及中间件产业联盟加快推广自主知识产权的中间件,提升国产软件成熟度。
(二)信息安全软件。充分发挥山东大学、山东渔翁、济南得安的作用,重点在密码算法、电子签名、网络安全监管技术领域加大研发力度。加快安全管理、内网监控、外网防护等信息安全防护软件产业化进程,提高国产软件在信息安全领域的市场份额,逐渐建立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三)行业应用软件。充分发挥浪潮通软、积成电子、东方电子、三联电子、地纬软件、政通科技、正元地理、胜利软件、华东电子等软件工程技术中心的作用,提高我省在金融、能源、交通、教育等领域重点软件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加快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医疗和农村信息化、城市及社区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物流信息化等领域行业应用软件,提高国产软件的技术水平和集成服务能力,加速信息化进程。
(四)嵌入式软件。以海尔集团、海信集团、浪潮集团、山东新北洋、省科学院自动化所、神思电子、山东优耐特等骨干单位为依托,面向移动通信、汽车电子、机械制造、数字电视、信息安全等领域,积极开展符合开放标准的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进一步加快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嵌入式软件技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全面提升我省、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
(五)工业软件。充分发挥山大华天、蓝光软件的作用,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辅助制造(CAM)、辅助工艺流程(CAE)、辅助生产计划(CAPP)、产品数据管理(PDM)等工业软件,从产品研发,产品设计,产品生产、流通,生产管理等不同方面实现生产和管理过程的智能化、网络化管理和控制,在汽车、重大装备制造等关键工业领域进行产业化推广。
(六)集成电路设计。以海尔集团、海信集团以及山东大学、浪潮集团、哈工大(威海)国际微电子技术中心、山东芯元微电子有限公司等8家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为依托,贴近我省电子产品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发展需求,重点发展基于IP核的SOC芯片、DSP芯片、MCU芯片的设计,在消费类、计算机类、通讯类、安全类、控制类、汽车电子等芯片产品设计领域形成优势。
(七)软件外包与服务。以全球软件服务与外包转移为契机,充分发挥济南齐鲁软件园及青岛市南区、烟台芝罘区等12家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基地的聚集作用,以国际合作联盟企业为依托,立足日韩、突破欧美,积极发展BPO(BusinessProcessOutsourcing,业务流程外包)、ITO(InformationTechnologyOutsourcing,信息技术外包)、KPO(KnowledgeProcessOutsourcing,知识流程外包),扶持骨干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发展,做大做强软件服务与外包产业。
(八)平台建设。依托11家软件产业园区特别是齐鲁软件园、青岛软件园、烟台软件园等骨干园区,整合各类技术平台和技术资源,建设提供共享服务的云计算平台,为全省软件企业提供软件设计、开发、测试、部署以及应用等公共服务。充分发挥烟台市国产软件和硬件集成电子政务公共信息平台的良好示范作用,依托CIIIC、省计算中心等单位的科研力量和技术资源,建设国产基础软件集成测试及应用示范平台,推动国产软件在信息化建设项目中的广泛应用。
(九)数字内容处理。充分发挥动漫游戏联盟骨干企业的作用,立足山东丰富的文化底蕴,推出一批积极、健康、向上,反映我国、我省优秀文化、历史和现代生活的国产动漫和游戏软件等数字内容产业,促进文化产业与软件产业的互动融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政策措施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省软件产业要继续实施“42521”发展战略,即坚持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应用软件、数字动漫和游戏产业、软件服务外包4个领域;力争在基础软件领域和集成电路设计领域2个领域实现突破;积极推动大公司战略、名牌战略、人才战略、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战略、国际化战略等5个战略;加强支撑体系和软件产业园区2个建设;做好促进软件与工业、农业、第三产业1个紧密结合。进一步挖掘内需市场,努力开拓国外市场,实现内需市场和外需市场“并举”,深入实施大公司、国际化、人才等战略,努力提升企业实力,优化市场结构、产品结构和业务结构,增强核心竞争力,把保持软件产业发展与保增长、扩内需、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扩大就业、促进稳定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产业发展,实现全面振兴。
(一)启动一批重点工程,提升产业支撑能力。积极推进部省合作共建济南软件名城工作,促进部省项目、资金、人才等资源的整合利用,积极争取国家和各通信运营商的支持,建设“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国际通信出口专用通道”;加快建设各级软件产业园区、动漫产业基地及“中日IT桥梁工程师交流示范基地”,加快基础设施、技术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等建设,全面提升园区承接产业转移、人才转移、企业入驻的能力,形成区域优势,实现聚集发展;建设面向各园区企业提供共享服务的云计算平台、国产软件体验中心和开放源码软件库及各类资源共享平台,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二)抓好软件产业化试点工程,实现软件服务两化融合。按照“新特优”发展要求,组织骨干软件企业、RFID企业围绕机械、纺织、电力、钢铁、矿山等行业制定解决方案,推动供需方组建应用产业联盟,联合进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点,在生产、经营、服务等环节推广应用软件、RFID技术提高智能化、自动化和现代化管理水平,重点解决高污染、高能耗、低技术、低效益的问题,实现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使我省工业在更高层次上加快发展。
(三)实施大公司、人才战略,加快企业发展、人才培养力度。面向日韩、欧美、香港和台湾地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优秀软件企业、研发中心、高层次人才和中介服务机构到山东发展,做大产业规模;以济南入围“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为契机,做好“中日IT桥梁工程师交流示范基地”服务保障工作,在加快吸引日本高层次人才的同时,逐步向欧美、印度等国家扩展;利用基地、高校、企业内人才资源,推广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实施开源软件大学行动计划,全面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抓好省级软件工程技术中心建设,认真落实财税优惠政策,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开展经营机制创新试点,鼓励传统行业企业内部设立软件服务部门,走社会化、专业化、企业化的发展道路,壮大产业规模。
(四)促进软件与应用、文化产业互动,实现“以用兴业”。加大省内优秀ERP等应用软件、RFID技术、行业解决方案的研发与推广力度,改善企业生产过程、产品销售、商品物流、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提高企业效率,促进产销增长;开发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农村信息化以及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的上下游联动的核心软件产品集群,整合公共服务信息资源、构建综合便民服务信息平台。引进和培育优秀动漫及软件企业,立足山东丰富的文化底蕴,推出一批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的优秀作品,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服务。
(五)营造良好环境,拉伸产业链条,实现软件产业快速增长。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00〕18号)等关于扶持软件产业的优惠政策,营造规范健康的政策环境;改善投融资环境,建立包括财政资金、金融资本、风险资本、民营资本等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完善软件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对软件行业的指导和管理;加快知识产权保护,完善软件采购政策,扩大国产软件的市场空间;积极争取“核高基”等国家重大专项,加大对开源软件、中间件、信息安全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形成与主流基础软件相匹配的国产软件产业链。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