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全文检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区域规划
博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日期:2012-11-20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28365365bet字号:[ ]


目  录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环境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 
(二)发展目标 
(三)基本要求 
三、城镇布局和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 
(一)城镇布局 
(二)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 
四、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 
(一)产业布局 
(二)产业结构调整 
五、生态建设和城乡文明
(一)生态建设
(二)城乡文明 
六、技术进步和人才强区 
(一)技术进步 
(二)人才强区 
七、社会发展和民生建设 
(一)社会事业 
(二)民生建设 
八、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与措施 
(一)坚持改革开放 
(二)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三)拓宽投融资渠道 
(四)强化项目支撑 
(五)实施品牌和标准化战略。 
(六)落实完善政策 
(七)制度保障措施 
 
                                博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博山的关键时期;是加快建设生态特色工业城、鲁中休闲居住城、有机农业区、幸福和谐新博山,不断开创老工业区科学发展新局面的重要机遇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经济社会抢前争先、提档进位、跨越发展的攻坚时期。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于促进我区科学跨越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深刻把握博山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握后危机时代国际国内发展新形势、新特点,以及由此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理清发展思路,谋划发展蓝图,加快发展步伐。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解放思想,科学创业,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坚持实施工业立区、文化旅游兴区、科技强区战略,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努力破除老工业区振兴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区委、区政府沉着应对,科学决策,充分发挥我区自身比较优势,强化项目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化危机为机遇,使全区的发展理念不断创新、发展思路不断完善、发展基础不断巩固、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成功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困难,不仅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任务目标,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不利环境中呈现逆势上扬的良好态势,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为“十二五”时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综合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2010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5.6亿元,年均增长13.3%。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0.6亿元,年均增长 20.4%,比“十一五”目标高2.4个百分点。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0亿元,年均增长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1.5亿元,年均增长 18.6%,比“十一五”目标高1.6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控制在3.5‰和3.5%的计划以内,达到“十一五”目标要求。累计申报实施各类科技计划152项,申请专利2363件,引进高层次人才190名。新增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7个、国家免检产品5件、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 个、山东名牌产品和省著名商标52个。“十一五”期间先后被授予“中国泵业名城”、“中国鲁菜名城”、“中华陶琉文化城”、“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等荣誉称号,城市影响进一步扩大。
    2、产业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按照转方式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立足“三个转变”,使全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产结构比例由2005年的3.29:66.04:30.67调整为2.6:60.4:37.0。
工业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实施了工业调整提升工程,研究制定了新区工业区、老城工业区发展规划和产业集聚发展扶持政策,加快推进新区工业区的泵业、机电、汽车配件、新材料和老城工业区的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陶琉等产业园建设,产业集约、集群、集聚发展的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工业增加值完成156.8亿元,年均增速11.5%,实现销售收入、利税分别为557亿元和80.5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220%和308%,年均增速分别为26.2%和 32.5%。2010年,机电、新材料、陶琉三大产业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90%以上。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5家,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达到20 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8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4%。
服务业迅速发展。以服务建设生态特色工业城、鲁中休闲居住城和文化旅游城市为目标,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全区服务业主要行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成功举办了孝文化旅游节、美食节、全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等一系列重大活动,2010年接待游客6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9亿元,年均增速分别为18.7%和20.6%,比“十一五”目标分别高8.7个百分点和 5.6个百分点。完成上海城盛世购物广场、淄博商厦博山店、银座商城博山店、第五季•玩库商业中心、泵业机电商贸广场、陶琉大观园国际商贸城一期等一批服务业重点项目。新兴服务业有了较大发展,全区物流企业发展到16家。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7.0%,比2005年提高6.3个百分点。
农业农村经济更加繁荣。全面完成农业结构调整“53122”工程,有54种农产品得到有机认证或有机转化认证,猕猴桃、茶叶、金银花、“黑五类”等特色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并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桔梗生产基地,山东省最大的有机中药材、有机猕猴桃生产基地。仲临路、博沂路、石和路两侧林果带建设完成。全区新增省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15个。“十一五”以来,共转移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10618人,“阳光工程”培训11542人。
    3、城乡建设实现新突破。高速路口立交桥、仲临路源泉至池上段改建工程、张博路博山段改造、国道205白塔至青石关段、马公祠隧道、张博附线、湖南路博山段改建、中心路改造提升及博山东过境路续建等城市骨干道路建设改造工程全部竣工。升级改造了新建一路、县前街、西关街、叠羊路、因园路、新建四路等城区次干道。实施了北山路、凤凰山西路、中心路西延、执信路等一批新建工程。全面完成城区背街小巷的改造任务,改造面积达15万平方米。实施了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开展城市主干道环境综合整治,完成了中心路,沿河东、西路两侧建筑物立面改造。新建雨污分流管道42公里,完成30余条城市道路的地下通信综合管网建设,铺设管道71公里。实施城区供热分户改造和天然气入户工程,累计改造供热面积近60万平方米,新建、改建换热站16座,新铺设供热管道13公里,新增供热面积10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中石油“泰青威”博山段天然气管道工程,完成铺设天然气主管道183公里,天然气入户1.3万户。对城区内的46座公厕全部免费开放。建成压缩式垃圾转运站。完成了孝妇河桥梁的亮化改造,安装了城区路灯节电装置,城市环境明显改观。房地产开发与建筑市场平稳快速发展,建成水印蓝山、鼓浪屿花园、阳光花园、翡翠园等一批高档住宅小区,“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面积239.4万平方米。
认真实施新农村建设七大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面展开,完善了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惠及人口8.43万人。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78公里。建成5000个农村户用沼气池。对17座小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石马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完成。投资1.6亿元,建成 7处教育园区,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合班并校任务,实施并完成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教学仪器更新工程。完善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 120个,完成132处农村文化大院建设。
生态环保建设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日趋良好。“十一五”期间,共完成造林6.6万亩,生态公益林补偿面积 33.67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3%,为全市最高。完成了博山公园二期改造、张博路二期绿化、文姜广场扩建、迎宾广场、博山高速路口立交桥绿化景观、北山路景观大道建设、文姜公园绿化、凤凰山西路绿化、陶琉公园等多项工程;新建成10个小游园;新增绿化面积575万平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 9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全面开展直接燃煤炉窑清洁能源和节能改造,累计关停治理各类污染企业897家,淘汰高耗能变压器687台,拆除闲置烟囱237条,拆除4家水泥企业和17条立窑生产线。完成山东上大压小节能减排“第一爆”,拆除了白杨河电厂3台5万千瓦机组。2010年,实现 SO2减排36887吨,COD减排2822吨。完成了35家水污染企业治理任务,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了100%。
    4、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一核二区三片”产业布局和“一城四镇二十个农村社区”空间布局全面推进,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的突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绩效考核全面实施,政府职能不断转变,执政能力明显增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积极推进,文化体制、要素市场、投融资体制等领域的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高,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全区新增自营进出口企业200家。“十一五” 期间,累计引进境内外资金76.6亿元,是“十五”时期的1.9倍;2010年,实现进出口4亿美元,其中出口创汇3.2亿美元。
    5、民生建设达到新水平。“十一五”末,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9000元,年均增速12.9%,比“十一五”目标高2.9个百分点。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115元,年均增速12.1%,比“十一五”目标高2.1个百分点。完善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和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公共卫生事业较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总人口23.1万人,基本实现全覆盖。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已达211165人,基本实现全覆盖;巩固完善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区参合农民20.48万人,参合率超过99.5%。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达62782人,基本实现全覆盖,60岁以上享受养老补贴人数39749人,到期领取养老保险金519人。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80%。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提高了城乡低保标准,实现了应保尽保。建立了全区教育资助体系,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和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城乡全覆盖。组织开展了教育创新年、教学质量管理年、教学质量提升年等活动,素质教育稳步推进,全区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质量持续提高,中考高考成绩居全市各区县前列。2010年,全区本科录取人数达1839 人,高考成绩创历史新高。全民健身运动深入持久。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合法生育率保持在95%以上。累计新增就业再就业6.87万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100%。加大了安全生产督查力度,加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控体系建设,保持了地区社会稳定。
    6、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新发展。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重点,在自然灾害多发期,以“抗震救灾”为动力,组织社会各界开展“情系灾区献爱心”活动,机关干部、企业职工、社区居民、农村百姓都纷纷解囊,捐钱捐物,在“5•12汶川大地震”和“8•7舟曲特大泥石流”灾难中,我区共捐款1162万元,用“大爱”诠释了中国公民的道德观。每年坚持“慈心一日捐”活动,累计捐款额达到1136万元。组织开展“博山十大孝星”评选活动,大力弘扬孝文化。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机关效能建设”、“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等活动,机关工作作风得到很大改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文明城镇、文明村(社区)、文明单位创建工作进展顺利。其他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环境
    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进入新的时期,内需拉动、内涵发展将成为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特征,全区面临着建设生态博山、文化博山和区域性现代制造业基地的重要机遇。
随着“十一五”时期的改革与发展,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步得到解决,社会经济步入快速、健康发展轨道,增长势头强劲;我区作为老工业区,产业结构调整在 “十一五”时期率先进行,抢占了新一轮经济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先机;我区作为“中国泵业名城”和“中华陶琉文化城”,机电泵业、陶琉产业在国内外都具有较高知名度,且基础较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产业发展;此外,生态条件得天独厚,加上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以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立都将为我区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面对机遇的同时也要正视挑战。作为老工业区还仍然存在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经济发展模式过于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低,科技贡献率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等诸多问题。尤其是,周边城市特别是兄弟区县发展迅速,而我区的经济实力在淄博市仍处于中等甚至是中等偏下的位置,先进区县发展步伐越来越快,后进区县赶超势头迅猛,使我们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形成了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格局,经济发展要实现提档进位需倍加努力。
综合以上形势分析判断,“十二五”期间,我区经济社会将处于转型发展的新起点上,是经济大转型、生态大建设、民生大改善,实现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综合分析“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发展环境和基础优势,“十二五”时期,博山区的定位是: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和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为契机,全力打造生态博山、文化博山和区域性现代制造业基地,把博山建设成为文化凸显、绿色环抱与生态文明相融合的生态制造业高地,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
    (一)总体要求
   根据上述定位,“十二五”期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五个坚持”基本要求,继续按照“一二三四五”的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工作项目为抓手,加快推进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调整,集中打造生态特色工业城、鲁中休闲居住城、有机农业区、幸福和谐新博山,实现博山老工业区全面振兴。
    (二)发展目标
    根据“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总体要求,确定2011-2015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经济发展。继续保持经济稳定较快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重大进展,主要经济指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到2015年,全区生产总值力争突破500亿元,年均增长12%;农业、工业、服务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0、275、21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55:43左右,财政总收入突破20亿元,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1100亿元;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2%,五年直接利用外资 2亿美元。
  ——社会进步。社会事业更加繁荣,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等,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市民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增强,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核心服务功能全面增强;对农村教育、基础教育和科技三项费用年投入增长率不低于GDP增速,科技贡献率保持在60% 以上,教育水平明显提升,高中段教育入学率达到99%。
  ——民生改善。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十二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5000元和16000元,年均增长速度不低于GDP增速,到2015年,城乡恩格尔系数分别降到25%和30%以下;累计新增就业岗位3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人人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生态良好。人口、资源和环境与经济发展日趋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期末,总人口保持在47万人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城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6%和100%。进一步完善全区森林防火体系,森林覆盖率达到5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6%。节能减排力度进一步加大,保证完成淄博市下达的各项减排目标。
    在全面完成“十二五”目标基础上,力争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在提前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使体制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初步实现现代化。
    (三)基本要求
    实现上述目标,“十二五”时期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改革开放、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要牢牢把握五个基本要求: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深入实施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调整,加快工业调整提升、农业转型提升、城市改造提升,着力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以现代有机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努力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证体系和增加人民收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积极探索绿色低碳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乡建设模式,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着力消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推助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城镇布局和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
    (一)城镇布局
    按照“等级规模协调、职能分工明确、空间布局合理”的原则,构建“一城四镇二十个农村社区”的城镇村空间布局,促进城乡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1、“一城”
   “一城”是指博山城区,依托现有城市规划区,将白塔镇、八陡镇部分区域逐步纳入城市规划区范围,与城区一同建设。注重突出山水特色,充分利用山体、河流等因素形成的分隔条件,进一步强化“山在城中,城在山中,水穿山城”的城市山水格局,实施积极的生态保护策略和绿色工程,打造城市精品景观,注重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重点发展公共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口集聚能力,建设鲁中休闲居住城。
    2、“四镇”
    “四镇”是指南部相对独立的源泉镇、博山镇、石马镇、池上镇。对以上四镇,根据其在城市中的地位、发挥的作用、人口规模,按照乡镇等级结构的确定原则,确定源泉镇、石马镇为中心镇,博山镇、池上镇为一般镇,形成布局合理、层次清晰、特色突出的现代城镇体系。每个镇驻地设立一个中心社区,高标准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发展有机农业、生态旅游和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增强镇域集聚力和辐射功能。
    3、“二十个农村社区”
    在充分考虑村庄位置、人口聚居、交通状况和历史渊源等因素的基础上,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有利生产、便于服务的原则,通过适当的合村并点和村庄优化组合在城市建成区和镇区范围外建设20个农村社区。重点做好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服务,对腾出土地实施统一严格管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二)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
    1、构建城乡一体的现代化城镇体系
    按照“一城四镇二十个农村社区”的城乡空间布局规划,统一标准,加强建设,完善功能配套,突出优势特色,构建现代化城镇体系。
    (1)加快中心城区建设。以打造“鲁中休闲居住城”和淄博市特色次中心城区为目标,提升中心,衔接四边。中心城区建设重点围绕孝妇河景观轴线,强化主体景观的塑造,提升两岸景观品质,把孝文化、陶琉文化、山水文化等元素融入其中,积极创造宜居的亲水环境。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配套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增强中心城区的带动和辐射力度。搞好环境综合整治,美化城市环境;注重城市重要节点规划设计,抓好高速路下路口及张博路白塔路口、北山路、西过境路等重要路段及节点环境景观的设计建设,全面推进与中心城区的融合与衔接。到2015年,建成整体功能突出、生态环境优良、辐射带动能力强、建成区面积达到42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达到23万人的特色中心城区。
    (2)积极推进中心镇、一般镇建设。按照各自定位,高水平规划好城镇驻地,合理布局、功能分区、设施配套,建设现代化城镇。做优做精4个山区镇,坚持统一规划、共建共享的原则,着力完善山区镇功能,强化产业支撑优化,优化产业布局,发展特色经济,完善配套功能,通过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约,推进中心镇建设,逐步建成各具特色、功能完善的新型城镇,增强镇域集聚力和辐射功能。积极推进区级、市级镇试点工作。
    (3)突出抓好新型社区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有利生产、便于服务的原则制定新型社区发展规划,重点抓好50个城市社区、4个镇驻地中心社区、20个农村社区建设。积极推进“村改居”试点工作,加大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改善社区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增强社区对周边村民的吸引力。同时,严格村庄建设管理,做好传统村庄、村民居住点调整与整合,有序、有节地引导其向城镇中心村(社区)集中,村民搬迁后腾出宅基地逐步复垦为耕地。认真做好社区规划工作,加快推进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标准化社区建设。
    2、强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1)建设“大交通”。重点抓好农村公路改造和农村公路危桥整治改造工程,全面提高农村公路通行能力;进一步理顺农村公路建养关系;抓好东部和南部山区交通网络建设,提高交通网络连通度。完成中心路西延、体育路、双山北路南段、五岭路北延等工程,以及仲临路、滨莱高速博山段扩容改建、国道205博山至莱芜段、博山东过境等重点公路改扩建工程,拓展城市辐射空间。对中心路东段、沿河东西路、五岭路、新博路、山头路等无法满足城市交通需要的城市主次干道及60 条背街小巷进行升级改造,加强城乡公路连通度;抓好南庄客运站规划论证、建设及山头、石马、南博山等场站升级改造工作,完善农村客运体系,积极推行农村客运公交化,推进城区公交车辆向中心镇、中心村(社区)以及产业聚集区全面延伸。到2015年,全区所有镇、社区以及工业园区设有公交站点,基本实现区域公交无缝连接。
    (2)建设“大水系”。坚持“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严格管理”的原则,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步伐,提高水资源配置和调控能力;坚持开源节流和保护利用并重,节水优先、合理开源;继续开展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施水系生态建设工程,以淄河、孝妇河流域为治理重点,抓好水系造林绿化、湿地保护与修复、水系水土保持、水系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水系破损山体治理和水系环境综合治理六大工程,加快推进水系造林绿化、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和湿地保护开发,进一步改善水系生态环境,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突出抓好凤凰天池至文姜公园10公里生态水系长廊建设,孝妇河支流岳阳河、白杨河、淄河上游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以及沿河旅游观光带建设等重点项目,构建人水和谐的新局面。
    (3)建设“大网络”。统筹城乡电网、气网、信息网络建设,加快推进天然气、供暖向中心镇、中心村(农村社区)延伸。加强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重点抓好 220kv蛟龙变电站建设和白塔、良庄、神头变电站扩建工作,“十二五”期间,新建110kv变电站1座、220kv变电站1座,以满足用电量的快速增长。加快城市天然气管网建设,继续抓好中石油“泰青威”博山段天然气管道工程和城市燃气(博山)天然气利用项目工程。系统推进农村信息化,到2015年,基本实现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建设八陡、山头污水管网系统,中心路污水管网系统,人民路污水管网系统,青龙山北路污水管网系统,体育路污水管网系统,水河路污水管网系统,北山路污水管网系统,沙沟河污水管网系统,石沟河污水管网系统,后峪污水管网系统,环北路(北过境路)污水管网系统等 11大污水管网系统。完成泉水路、英雄路、叠羊路、西过境路、峨嵋山路等30余条道路的线路下地工作。
    四、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
    (一)产业布局
    按照“产业向园区集中,要素向园区集聚,合理布局、集约发展”的原则,构建“一核二区三片”的产业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空间结构,完善园区功能设施,提高经济发展的集约化水平。
    1、“一核”:城市综合服务中心
    城市综合服务中心主要是指博山老城区。实施“退二进三”工程,逐步搬迁现有的工业企业;重点发展商住、金融保险、办公、物流、文化教育、医疗等综合服务业,以及软件开发、电子商务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产业区提供全方位、综合性服务,形成对全区较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一核”内规划建设集中商业区、特色商业街和专业物流市场,同时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华陶琉文化城”品牌为依托,大力挖掘山水、文化资源,加强城市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打造江北“生态文化旅游”名城。
    2、“两区”:新区工业区、老城工业区
    新区工业区主要由开发区及白塔镇组成,总面积约38平方公里。该区规划建设机电产业园、泵业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和汽车配件产业园4个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机电装备、先进泵业、汽车配件、新材料等行业。到“十二五”末,该区实现销售收入720亿元,利税75亿元。
老城工业区主要由八陡镇、山头街道及原夏家庄街道部分区域组成,总面积约42平方公里。该区规划建设机械装备制造、陶琉、新材料三大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汽车配件、机械加工铸造、陶瓷、玻璃、精细化工、耐火新材料等行业。到“十二五”末,该区实现销售收入480亿元,利税50亿元。
    3、“三片”:现代农业片、西部观光生态片、东南部特色农业片
    现代农业片包括石马镇、源泉镇和博山镇北部(原北博山镇)等部分组成。规划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打破镇域界限,鼓励统一规划、连片开发。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培育贸工农一体化的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达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实现农业产业化。
西部观光生态片是指滨博高速路以西地域。以生态林建设为主,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加快推进资源整合,大力发展特色餐饮娱乐业,逐步形成以生态文化、饮食文化为特色的观光休闲度假旅游区。
东南部特色农业片包括博山镇南部(原南博山镇)和池上镇东南部地域。以经济林、茶叶、中草药种植和畜牧业为主,搞好农产品深加工。全方位开发旅游资源,大力培育和发展周边旅游市场,逐步形成以特色农业种植、休闲度假为主的生态旅游区。
    (二)产业结构调整
    坚持科技创新,发展规模经济,突出聚集效益,以工业调整提升、服务业优化提升、农业转型提升为重点,提高发展质量、增创发展优势,构筑高层次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1、工业调整提升
    立足自身实际,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以打造生态特色工业城为目标,抓住国家实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有利时机,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方向,按照“高端化、集群化、生态化、特色化”的发展要求,全力抓好以高端机电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产业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先导力量,作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核心增长极,重振博山老工业区产业竞争新优势。到“十二五”末,全区工业增加值突破275亿元,总产值突破1200亿元,销售收入、利税分别达到1100亿元、12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20%、23%。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区工业比重超过60%。
    (1)大力发展高端机电装备制造业
    以区域性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为目标,按照高端高质高效的产业发展要求,全力打造生态机电装备、先进泵业和优质汽车配件三大产业基地。
生态机电装备制造业基地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大推进机电装备制造业的调整整合、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的力度,打造三至五个产品成为中国机电装备制造业名牌产品,把博山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机电装备制造业基地。发挥山东省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品牌优势,依托山博电机、祥和集团、柳杭减速机、博山防爆、正昌煤机等机电装备龙头企业,积极引导机电、减速机、建材机械、大型矿山支护设备、救生舱等主导产品,在节能环保上作文章,不断加强产品技术创新,提高科技含量,建成国内领先、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节能环保机电装备产业示范基地。“十二五”末,节能环保机电装备产业销售收入突破180亿元,利税20亿元。
先进泵业制造基地 充分发挥“中国泵业名城”、“国家火炬计划泵类产业基地”、“山东省优质泵业基地”等区域品牌优势,加强产业配套协作、资源整合,建设世界先进泵类生产制造基地。重点培育佶缔纳士、华成集团、博泵科技、颜山泵业、精工泵业、真空设备厂等龙头企业,争创全国优质泵业产品生产基地。“十二五”末,先进泵业产业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利税30亿元。
优质汽车配件基地 围绕做大做强做精汽车配件,提升全区汽车配件产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巩固汽车板簧产业基地地位,把博山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突出抓好北汽山东海华汽车配件生产基地、宏马汽车配件和铸造基地建设,整合产业资源,拉长产业链条,发展船用铸件和船用部件,全力打造产品种类全、产业聚集度高、发展潜力大,国内一流的汽车配件生产基地。重点培育宏马集团、北汽山东海华、强大集团、宏泰机电科技等龙头企业,“十二五”末,汽车配件产业销售收入突破150亿元,利税17亿元。
    (2)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
    按照“高端定位、重点突破、梯次培育”的原则,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努力打造新材料产业基地。依托中齐建材、东佳集团、淄博工陶、海洲粉末、鲁桥集团、银仕来、海博新材料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着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放大优势,淘汰落后产能。重点开发和发展功能新材料、冶金新材料、钛白新材料、耐火新材料、高档化纤材料以及热固性复合材料,突出抓好鲁桥耐火材料迁扩建提升、粉末冶金材料扩产、镀膜节能玻璃扩建和热固性复合材料等重点项目,打造世界一流的高性能隔热材料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钛白粉生产基地,国内一流的功能玻璃基地和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粉末冶金基地。“十二五”末,新材料产业销售收入突破485 亿元,利税50亿元。
    (3)积极发展其他新兴产业
    立足我区实际,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和比较优势,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积极发展新能源、新医药、电子信息等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抓好“风力发电增速齿轮箱及精密减速机”、“核电泵高压除磷泵系列项目”、“ 预灌封注射器扩产”、“氧化铝陶瓷基片扩产”和“钛酸钡无铅压电陶瓷材料升级换代”等重点项目,使其成为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争取到“十二五” 末,其他新兴产业销售收入突破50亿元,利税6亿元。
    2、服务业优化提升
    按照“突出特色、集聚发展、全面提升”的原则,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重视发展公共服务业,力争到“十二五”末,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43%,构建起服务博山经济社会发展新平台。
    (1)以产业服务为支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加强与优势产业的融合,重点发展行政办公、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以财富大厦和创富大厦为基础,进一步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优化办公环境,积极引进科研机构,软件开发、电子商务,法律、会计、经纪等中介机构以及国内外大型企业、组织的驻博办事机构;推动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创业投资公司、担保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加快发展;制定鼓励金融机构入博发展的政策意见;重点抓好拟上市企业的帮扶工作,力争到2015年,博山区在境内外上市企业、挂牌企业达到40家。规范、完善保险体系,建立博山区保险自律协会,促进和规范保险业发展。鼓励和引导人民群众参加商业保险,提高全社会保障水平,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促进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立足自身实际,充分发挥博山区的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及交通优势,加快建设“一个专业市场和四个特色物流中心”,即泵业机电商贸广场和机电物流中心、汽车配件物流中心、陶琉物流中心、有机农产品物流中心。到2015年,培育3家以上主营收入过两千万元的物流企业,现代物流业对我区经济的贡献率达到8%以上,物流产业产值达到4亿元。
    (2)以人的需求为中心,改造提升消费性服务业
提高服务水准,大力发展各类与居民消费息息相关的服务业。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以及小城镇建设,优化商业网点规划布局,大力发展连锁、专卖、特许、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形态,着力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特色商业企业和街区,提高全区旅游消费服务竞争力。以银座商城博山店、特信商城、第五季•玩库商业中心和淄博商厦博山店等龙头企业为基础,认真抓好福门广场改造、大街商业步行街、都市广场升级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大力引进品牌店、加盟店、连锁店,促进商气集聚,巩固提升商贸区档次和水平。推进社区服务产业化,鼓励兴办社区服务实体,拓宽社区服务业覆盖面。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推进城市社区标准化菜市场建设,继续抓好“乡村市场工程”,深入开展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家电、汽车以旧换新活动,不断扩大消费热点。
    (3)以消费增长升级为动力,积极培育服务业新兴业态
积极培育高档商务会展、文化娱乐、公共服务、信息服务、个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支持开发建设高档商务酒店,同时搞好与优势产业的衔接,加强与国际会展组织合作,积极承办国际性、区域性博览会、展销会、招商会和研讨会,提升博山区会展和会议服务功能。加快开发康体疗养、养老养生等特色服务业,不断拓展消费服务领域。加强对文化娱乐业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合理布局,稳步扩张,加强监管,规范经营,多渠道投资兴建各类文化娱乐场所,大力发展集娱乐、休闲、旅游、健身于一体的综合性娱乐项目。进一步理顺行政审批权限,明确审批事项,规范审批程序,简化步骤,强化科技服务和行政服务功能。加快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优化整合信息资源,积极推进三网融合,促进基础设施共享;进一步完善博山政务网,增加政务网信息承载量,特别是宏观政策信息、产业信息和企业信息;制定引进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入博发展政策措施。打响“博山大姐”家政品牌,鼓励发展个人消费服务。
    (4)以打造休闲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积极发展旅游业
充分利用博山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优秀生态旅游区、中华陶琉文化城的有利条件,创新思路和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以陶琉文化、孝文化和生态休闲游为特色,努力打响“陶风琉韵•休闲博山”知名旅游品牌。(一)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抓好姚家峪生态旅游度假区、五阳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环鲁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太阳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按照“整体统一、各具特色”的原则,在现代农业片区内重点发展生态休闲游,积极扶持和培育相关的服务产业;西部观光生态片区内重点发展休闲度假游,大力发展特色餐饮娱乐业,逐步形成以生态文化、饮食文化为特色的休闲度假旅游区;东南部特色农业片重点发展生态度假游,逐步形成以田园风光、休闲度假为主的生态旅游区。(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重点抓好孝文化中心、中华(博山)陶瓷琉璃文化城等重点项目建设,策划建设好以古窑遗址为中心的古窑博物馆和博山民俗博物馆。继续办好孝文化旅游节,进一步扩大文姜庙会的内涵,引导民间活动与地方文化相结合,突出孝文化和陶琉文化特色,努力把博山打造成为历史文化旅游名城。“十二五”末,实现年旅游总收入61亿元,年均增长16%,年接待游客1300 万人次,年均增长15%。
    (5)以文化博山建设为契机,突出发展文化产业
充分发挥我区孝文化、陶琉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及人文景观等资源优势,建立健全发展文化产业多元化机制,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艺术品生产企业,推进艺术品业的产业化、生产化和商品化经营,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做好项目策划、包装和推介工作,充分利用各种节会平台,加强文化产品交流交易和文化成果推广展示,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产业招商活动,推动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落地。同时,采取得力措施抓好龙头骨干文化企业,重点支持淄博工陶、福泰陶瓷等龙头企业发展,着重培育一批富有文化创新能力、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重点文化产业企业。抓好基地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大师工作室的作用,大力宣传和保护我区的琉璃内画及陶瓷艺术,按照优先发展、创新发展、集聚发展的原则,把分散的资源和项目向陶琉园区集中,充分发挥其示范、集聚、辐射和推动作用,推出陶琉文化体验游,打造名副其实的中国陶琉文化名城;抓好产业品牌建设,充分挖掘丰厚的地方文化资源,搞好对孝文化、陶琉文化有关典籍和研究成果的整理,推出一批反映孝文化、陶琉文化的戏曲、影视、文学作品。进一步加大对孙廷铨、赵执信等近现代历史文化名人的研究宣传力度。加强地域特色文化的研究开发,深度挖掘地方民俗文化的内涵,挖掘、整理、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发挥区域板块文化资源优势,培植地域特色文化。通过提高品牌意识、加强品牌策划、明确品牌定位、实施品质控制、保护品牌知识产权等措施,努力把我区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形成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城市影响力的优势文化品牌,以品牌扩大影响,吸引资金,开拓市场,提高产业附加值,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3、农业转型提升
    按照“横抓基地、区域推进,纵抓龙头、产业延伸,科技引导、政策推动”的工作思路和“整建制村—整建制镇—整建制区”的发展路径以及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发展目标,全面推进“农业有机化进程”,建成30万亩有机农产品种植基地,建成4个有机农产品生产镇和20个有机农业示范村,整建制建成有机农产品生产区。
加快发展有机农业。围绕整建制建设有机农产品生产区,全面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做大中药材、蔬菜、林果和畜牧四大主导产业。加快推进特色基地建设,通过企业化运作、园区化管理、专业化开发、规模化经营,形成生产布局区域化、产业基地规模化、经营主体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形成完善有机配套产业体系,具备有机产品综合加工能力。实施“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建成 10万亩有机中药材基地(主要为金银花)、10万亩有机林果基地(含6万亩元宝枫)、5万亩有机杂品基地、3万亩有机蔬菜基地、1万亩有机猕猴桃基地和1 万亩有机茶叶基地,共30余万亩的有机农产品种植基地和百万头(只)有机养殖基地。建设博山区有机农业营销网络,做好农产品质量认证、商标注册和名牌产品创建等关键环节,逐步打造“颜山”牌有机群体,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强有机农业市场美誉度和竞争力。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做大做强山东上水、山东上园、山东豆禾等龙头企业,力争“十二五”末,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0家。组织举办多种形式的洽谈展销活动,提升博山有机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加强农业执法力度,严格“有机”市场准入,建立完善标准化生产体系、三级检测体系、风险评估体系,落实基地生产资料专供、生产户登记备案、生产管理记录等要求,对有机农产品质量实施全程检验,对种植标准实施全面监控,确保有机农产品质量达标。
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在中心城区周边和山区城镇间隙建设若干兼具生产、生态、观光功能的高效都市农业示范片区。突出以农业科技创新、休闲服务、旅游观光、教育体验等为核心,发挥都市农业连接城乡、服务城市的作用,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都市农业新格局。充分发挥西部观光生态片区连接城市、生态优美的优势,通过土地流转、山地租赁等方式,大力发展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都市农业项目;以农户为载体,与博山民俗相结合,形成别具特色的农家乐和农村体验游项目,以姚家峪、石门景区等为载体,打响以“踏青”、“避暑”、和“观红叶”、“赏雪景”为特色的休闲观光品牌。
    五、生态建设和城乡文明
    (一)生态建设
    1、生态绿化
    实施“一河、三环、八园”工程,以孝妇河为轴心,使外围大环境山水景观与城区各类绿地相融合。完成占地面积为292公顷的峨嵋山公园、东紫游园、黑山公园等八个大型公园绿地的工程建设,加快城市公共绿地的建设;完成东过境路、南过境路、北过境路等总计面积45公顷的道路绿化建设,对全区主干道两侧适宜地段实施拆墙透绿工程,建设点式街头绿地。继续实施小游园绿化建设,按照500米服务半径的要求,在城区每年建3-5个游园;继续实施樱花栽植、竹子栽植、色叶植物、见缝插树、垂直绿化等专项绿化工作;抓好原有游园、绿地的升级改造工作。“十二五”末,全区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6%,绿地率达40.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9平方米,实现庭院绿化达标率为95%以上,居住区绿地率达到35%以上。
    2、生态保护
    以建设生态文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创建工作为重点,突出抓好污染物总量减排、大气污染深度治理、水污染综合防治和生态区建设等重点工作。严格实行总量控制,严格落实减排责任制,切实强化督导考核;中心城区严格实施“退二进三”工程,加强工业污染点源治理,加大对扬尘和机动车尾气治理力度;狠抓河道水系综合整治,继续加强中水回用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工作;高度重视辐射污染防治。突出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机制。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调整提升的突出位置。严格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加强源头控制和对重点用能企业监管,深入实施“三个节能15项”,依法关闭“土小”企业;鼓励和支持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推广应用清洁生产技术;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全面完成淘汰改造落后变压器、电机系统和工业锅炉等节能技术改造任务。
加强与全市生态体系相衔接,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生态构架,构建舒适、健康、安全、优美的生态宜居环境。
    3、能源建设
    加快我区能源结构调整,提高天然气在我区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例,突出抓好中石油南博山至张店天然气联络线建设项目;继续做好燃煤工商用户天然气置换和天然气入户工程,新增天然气用户2万户。积极寻求和增加新的供热热源,着力抓好热力管网的配套建设、调整与改造工作。积极寻求地源热泵、水源热泵等热源作为有效补充;实施“汽改水”管网改造工程;全面完成供热分户改造工程;实行按热量收费的管理方式。“十二五”末全面实现分户计量,“十二五”期间实现供热扩容 100万平方米,形成400万平方米的供热能力。配合既有建筑物节能改造,做好热力系统节能试点及推广。
以建设“国家绿色能源县”为契机,加大新能源开发利用力度,提高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加强与中广核、大唐集团等国家大型能源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努力推动岳阳山、文武山、五阳山、青龙湾、池子、朱家庄等山地风电项目,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工程和生物质气化技术,提高清洁型能源消费比例。力争到“十二五” 末,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0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达到5万千瓦;发展户用沼气1.2万个,推广生物质气化技术2处,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示范5处,推广节能炕灶500户。到2015年,发展被动式太阳能2万平方米,太阳能热水器用户达到7万户,安装太阳能示范路灯150盏。“十二五”末,争取成为国内知名的绿色节能示范城市。
    (二)城乡文明
    1、城市管理
    积极探索和优化城市管理运行机制,以富民强区和构建“和谐博山”为目标,推动经济更加繁荣、科教更加发达、生活更加富裕、环境更加优美、法制更加健全、社会更加文明。加强城市管理工作,秉承“以人为本、堵疏结合、文明执法”的工作理念,构建严格管理、科学管理、高效管理的城市管理新格局,不断美化城市环境、改善人居质量、提升城市形象,为博山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舒心环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城市特色品牌。充分发挥“山水、生态、文化、洁净”的优势,积极提升城市规划、设计、建设水平,努力打造以“五优”即优秀的生态环境、优美的城市景观、优越的居住条件、优质的休闲设施、优良的社会人文氛围为主要形象标志的鲁中休闲居住城。“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城区西部公共设施中心,加强孝妇河两侧城市用地结构调整。建设北部文化体育中心,初步形成区级城市中心。认真抓好城市改造提升工程,加快推进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改造、环境综合整治、园林绿化、水系建设等重点工作。
    2、加快建立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机制体制
    一是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我区落户条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二是加强农村社区的组织领导。打破行政村建制,将整合的农村社区成立一个党组织。加强农村社区建设的宣传工作,增强村民支持和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出台鼓励引导村庄到农村社区集中的政策意见,促进农民向农村社区集中。三是健全农村社区建设投入保障制度。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完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放开民间资本进入城乡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领域的各项限制。四是探索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实行折股量化,股随人转,割断农村户口与村集体资产权益分配的联系,进一步拓宽农民离土离乡发展的空间,促进农民向城镇、农村社区集聚。五是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加强镇、村学校硬件建设,强化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城乡师资力量合理流动,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实施“卫生强基工程”,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医疗装备的投入,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机构的内在联系,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制度,加强农村务工人员的劳动权益保护,将外来务工者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制定和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到2015年,实现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全覆盖。
    3、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
    以建设“和谐博山”为目标,实施固本强基维稳工程,创新管理体制,加强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构建新型社会管理格局。坚持和完善各项民主制度,扩大公众有序的政治参与,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继续搞好“五五”普法和依法治区工作,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改革和完善监督机制,切实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切实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为主体,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温馨社区建设和诚信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快文明城市建设步伐。以提高农民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创建文明村镇为主要形式,大力开展各类有益于农民身心健康和提高生产致富能力的文化科技活动,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认真抓好双拥工作,争创“双拥模范城”。
    4、营造平安和谐的生活环境
    紧紧围绕建设“平安博山”这一目标,全面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快科技强警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长期平安、稳定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健全完善矛盾和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摩擦、冲突和风险,建立应急救援预案。加强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和信息管理,强化地震、气象、防汛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范和应急救援能力。开展博山区地震构造探测与地震区划,做好防震减灾科普基地建设。从提高城市的总体防护能力出发,坚持平战结合、防灾抗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搞好各类人防工程建设。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办法,认真解决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切实加强信访工作,逐步形成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的信访工作格局,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坚持预防为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生产监管队伍和安全设施建设,抓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安全整治。实行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卫生防疫、市场监管等配套联合行动,最大限度的避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事件发生,努力营造安全社会。
    六、技术进步和人才强区
    (一)技术进步
    继续实施“科技强区”战略,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支撑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构建技术创新联盟、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强化创新基础条件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培育高层次人才队伍,突出重点,突出特色,努力实现科技发展的新跨越,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推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抓住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机遇,重点发展高端机电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技术创新工程建设,重点实施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竞争力的重大科技专项,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条。力争到2015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3%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5家。
    2、加快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围绕全区主导产业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需求,依托产业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产业创新链上下游的对接整合。同时,发挥产业优势,加快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科技研发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的共享。积极营造有利于联盟和平台发展的政策环境,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形成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到2015年,在战略型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构建 3-4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示范联盟,新建省级以上创新服务平台3-4个,争取建成高水平的产学研联合基地6-10个,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工作站 12个。
    3、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和引导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实验室、研发中心、技术中心等紧密结合型的创新组织,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重点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模式。借助国家火炬计划泵类产业基地和山东省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优质泵类产品生产基地等地域品牌,加强企业间的联合,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形成稳定有效持续的创新能力。争取到“十二五”末,全区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达到 35家。
    4、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以打造整建制有机农业区为切入点,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传统农业向精准、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转变,切实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大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人口健康领域科技攻关,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加大知识产权工作力度,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宣传、培训和行政执法力度,提高全区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能力,营造良好市场秩序。“十二五”期间,专利授权量年均增幅达到15%以上。到2015年,主要农作物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农业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率达到98%以上。
    5、进一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科技投入效率,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政府为辅,银行、风险投资和民间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支持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拓展融资渠道;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科技经费的投入结构,落实国家、省、市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到201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以上,财政科技投入占区级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3.5%,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增幅高于财政实际支出的增幅。
    (二)人才强区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准确把握各类人才成长的特点和规律,抓住培养、引进、使用、服务等重点环节,加大政策、制度机制创新和财政投入力度,全面构筑人才高地。突出抓好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等重点工作,积极引进高层次、高技能、急需紧缺型人才和海外优秀人才。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大力实施引进海外优秀人才“521”计划,利用5年左右的时间,引进海外优秀人才50名,重点支持2名海外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建设1个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用5年左右的时间,重点培养10个左右的优秀创新团队和10名左右的优秀创新带头人;突出抓好产业人才培养工作,特别是陶琉文化产业和传统产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力争到2015年,全区国家级各类艺术大师达到20人左右,省级各类艺术大师达到80人左右,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达到200人左右。进一步增强全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积极培育创新人才团队。围绕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快创新人才团队的引进与培养,以实施重大科技攻关、成果转化项目和产业化基地建设为手段,引进海外优秀留学人员、关键技术持有者等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形成以领军人物为核心、团队结构合理的若干技术创新人才团队。到2015年,科技活动人员总数达到3.5万人,其中工程师数量占30%以上,拥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1000名以上。
    七、社会发展和民生建设
    (一)社会事业
    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大力发展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事业,改进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实现人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努力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新博山。
    1、教育
    建立完善现代教育体系。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保障教育公平,加强学校管理,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基础教育。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重点发展农村幼儿园。把发展农村和城市新建小区幼儿园作为重点,抓好规划建设,强化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严格执行准入制度,强化安全监管,严格收费管理。加快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全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 99%,“十二五”末,各镇中心社区建成一所达到省定办园标准的镇中心幼儿园。严格落实《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争创五所省级规范化学校。注重学生道德素质培养,推行素质教育,逐步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巩固义务教育“两基”成果,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达到 99.9%。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继续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和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建立“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新机制;多渠道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企业集团和行业组织与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实施校企合作。“十二五”期间,每所职业学校至少要与2家年销售收入在亿元以上或就业人数500人以上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民办教育、成人教育。认真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使各类有培训意向的下岗人员都能接受不同层次的职业培训和正规教育,为再就业工程服务。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到2015年,建成覆盖全区城镇,结构功能齐全,现代化办学水平较高的成人教育办学网络。
师资建设。全面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实施“教师优岗计划”和交流制度,合理配置教师资源,鼓励教师到农村任教,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双名工程”,打造一支作风过硬的名校长队伍和一支素质优良的名师队伍。“十二五”期间,全区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100%,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人数达到85%;初中教师达标率达到98%,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达到50%;高中教师达标率达到 90%,具有研究生学历人数达到30%。
    2、卫生
    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执法监督等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改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设施条件,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城乡急救体系建设,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健康科普知识,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提高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和服务能力,强化医疗卫生服务行为与质量监管。“十二五”末,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6岁。
健全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健全以区级医院为龙头,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抓好镇卫生院改貌和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项目。完善卫生投入机制,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投入的比重。加大财政补助力度,提高报销比例和补偿标准,切实减轻群众个人支付的医药费用负担。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十二五”期间,实现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并提高报销比例。积极稳妥的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健全和完善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各种城乡医疗救助共同组成的全覆盖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3、文化
    (1)加快城市文化建设。配套完善颜文姜祠孝园,赵执信纪念馆、怡园,改造陶瓷琉璃艺术博物馆、区文化馆、区图书馆等重点设施。塑造具有鲜明地方特点的城市文化形象,到2015年基本形成档次高、功能全、设施先进的文化基础设施体系和—公里文化圈。启动社区文化工程,逐步普及居民小区文化体育场所和设施,开展丰富多采的社区文化活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繁荣文艺创作,创作一批展示时代风貌,体现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流传久远的精品力作。培育1-2 个重点艺术门类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2)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按照省、市社会文化先进镇、乡镇综合文化站及村级文化大院建设标准,巩固和完善区、镇、村三级文化网络。积极开展文化扶贫,改善农村文化设施条件,到2015年争取90%的村建有休闲娱乐场所,满足农民群众基本文化要求,继续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经常性、高质量的文化服务。
    (3)推进文博和档案管理工作。加强对重要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和后续利用,做好文物保护研究和开发工作,集中力量办好国有博物馆,鼓励发展行业博物馆和民办博物馆。进一步规范档案管理工作,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重点抓好档案目录数据库中心、专题档案数据库中心、实物档案保管中心、电子档案保管中心建设,力争“十二五”末,把区档案馆建成能够基本满足社会各界需求的现代化、规范化、数字化档案馆,提高档案公共服务能力。
    4、体育
    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倡导科学健身,在全区形成全民健身热潮,形成群众体育社会化良好局面。突出发展竞技体育,加强基础建设,提高科技含量,加大社会办体育力度,开发竞赛市场,使竞技体育成绩实现质的飞跃。加强体育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区体育公园建设,完善体育场、体育馆和游泳馆及配套项目建设,建好“三集中”体校,在社区、各镇办建好全民健身路径,改善群众健身环境。
    5、其他社会事业
    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坚持基本国策,保持现行生育政策稳定性、连续性,建立健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突出抓好农村、城市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加强计生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博山区妇女儿童健康中心(人口大厦),提高计生服务水平。到2015 年,全区人口出生率降至8.9‰,人口出生性别比控制在108以内。高度重视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妇女儿童事业。改善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环境,完善妇女儿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妇女儿童社会福利;加强妇女儿童文化建设,保障特殊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促进男女平等,提高妇女参政议政比例和提升妇女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的领导和工作机制,完善“三结合”的教育体系,加大未成年人活动设施建设,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青少年事业。以培育堪当重任的新一代博山青少年为目标,以组织引导青少年建功立业为主线,加强领导,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努力推动青少年事业实现新的发展。进一步优化青少年发展环境,充分保障青少年享有的各项权利,使青少年得到全面发展。
老年人事业。认真贯彻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全区老年人营造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社会环境。建立和完善以城乡社区居家养老为主的服务体系,推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强化基层社区的养老服务功能;加大对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支持力度,加大国办养老机构的投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探索建立适合我区的社会化养老模式。巩固和发展各级老年活动中心,期末,建成1所有一定规模、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老年大学,不断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残疾人事业。以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着眼于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立和完善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进一步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不断改善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
广播电视事业。以新闻宣传为中心,做强新闻,做精专题,做活娱乐。电台新增一个广播频率,电视节目实现由标清向高清转换。建成以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为标志的技术新体系,加快广播电视新闻网站建设,扩大宣传阵地。培育电影放映发行市场主体,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拓展和延伸相关产业。到2015年,广播电影电视的新闻宣传功能和事业产业能力显著提高,基本形成宣传有力、节目丰富、装备先进、产业兴旺、充满活力、有序运营的广播电影电视新局面。
气象事业。大力推进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建设,强化有机农业气象保障服务和雷电灾害防御督查和技术指导,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加快推动我区气象事业实现更大发展,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二)民生建设
    始终把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放到突出位置,实施劳动保障工作目标责任制,扎实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努力在促就业、保民生、保稳定方面实现新跨越。
    1、全力解决民生问题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大财税、金融、产业等政策扶持力度,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突出做好城镇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城镇转业退伍军人和失地农民的就业工作,保持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保险覆盖面,全面推进全区农村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工作,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突出完善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起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覆盖城乡、多元投入、高统筹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服务管理能力建设。实施“两区三村”工程建设,突出抓好棚户区、老旧工矿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加快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发展的成果。稳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探索建立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人均GDP增长基本同步的保障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扶贫标准,切实增加农民收入,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不断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抑制不合理的收入差距。
    2、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以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城乡医疗救助、灾害救助为基础,以教育、住房、就业、法律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临时救助和慈善救助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资金投入自然增长机制,强化监督检查,全面实现动态管理,分类施保,确保所有符合条件的城乡特困居民的生活都得到有效保障。出台落实城乡低保户在水、电、暖、有线电视、教育救助、司法援助、就业援助等方面的配套优惠政策的实施细则。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分散和集中供养五保户的供养标准不低于全市水平。完善资助救助对象参合参保、门诊医疗救助、住院医疗救助、临时医疗救助、慈善医疗援助“五位一体”的城乡医疗救助模式。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对低保边缘群体和低收入群体实施延伸专项救助。建立健全区、街道、社区、志愿者联动的救助网络系统。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发挥慈善在社会救助保障体系中的重要补充作用。
    八、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与措施
    (一)坚持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的坚持和深化改革开放,牢固树立开放发展的理念,继续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建立和完善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积极融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着眼于产业梯度差异和产业互补性,充分发挥我区产业优势,搞好对接,主动接受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要抓住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重大机遇,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坚持招商与选商齐抓,引资与引智并举,规模与效益兼顾,准确把握国内外产业转移动向,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和渠道。注重产业招商、园区招商、资源招商、环境招商,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行业龙头和品牌企业,加大高端项目、终端项目的引进力度,着力吸引一批与我区发展方向、产业发展相一致的大企业和好项目。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合作开发,创新合作方式、方法,增强境外资源利用能力;同时鼓励区内企业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点领域开发和合作项目,拓展发展新空间。建立和完善外向型经济运行的监测预警机制,指导我区外向型企业发展,维护企业对外发展过程中的权益。继续深化行政管理、投融资体制、城乡就业、户籍管理、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的改革,建立健全生态资源补偿机制,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政策,保障“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二)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按照科学、民主和依法行政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系。健全完善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功能,着力打造“短平快”、“一站式”的服务模式,构建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网络,为企业提供政策、人才、环境等方面的服务和支持。坚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切实加强和改善政府宏观调控,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进电子政务和政务公开,实现部门间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加强公务员及事业人员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主动服务意识和能力,逐步实现规划、国土、建设、工商、环保、劳动保障等部门职能向农村延伸,建设服务型政府。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加强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打造“五优”新博山,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拓宽投融资渠道
    做好博山区金融市场的培育和监管工作,积极培育上市后备资源,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加快境内外上市、挂牌步伐,推动优势企业、高科技中小企业境外上市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来博设立分支机构,创办股权投资或创业投资公司。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着力完善机制、扩大规模、规范运作,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有计划、有重点地扶持发展一批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创业投资公司,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注重引导多元化投资,着力启动民间投资,制定出台相关政策,破解民间资本准入难、融资难问题,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提高招商引资水平。
    (四)强化项目支撑
    认真做好项目策划储备。认真研究国家宏观政策、分析市场需求,紧紧围绕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对重大项目、产业链高端项目的策划,重点在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有机农业、能源交通、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贸旅游、教育卫生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方面策划储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为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供有力支撑,争取每年的工业固定资产投入达到100亿元。完善项目推进机制,继续实施重点项目领导挂包责任制,促进重大项目建设。探索建立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各主要职能部门信息共享,协调一致,加快项目审批落地、投产达效,切实形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拉动。
    (五)实施品牌和标准化战略。
    充分发挥区域品牌优势,支持行业协会通过联合企业统一参展、抱团在国内专业市场设立展示和销售窗口、做区域品牌的广告等多种手段,加大“泵都”等区域品牌的建设。引导企业加快自身品牌建设,鼓励企业开展以品牌为核心的营销模式创新和营销渠道建设,提高品牌运作水平,加大在品牌设计、品牌包装、品牌推介、品牌管理、品牌维护等方面的投入。争取到2015年,全区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达到12个,省级著名商标和山东名牌产品70个。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探索新的管理手段和措施,加强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严厉打击仿冒抄袭等侵权行为,保护好全社会创新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六)落实完善政策
    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鼓励发展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能好的产业和产品,依法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和要素向园区聚集,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空间布局。制定扶持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新兴产业和重点企业发展壮大。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有关政策,建立以投入产出效益和生态效益等为主要考核标准的用地规模考核制度,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制定鼓励小城镇、农村社区开发的有关政策,加大对落后乡镇、农村社区的扶持力度,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七)制度保障措施
    根据本规划的要求,科学制定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把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到主要行业和重点领域的发展规划中,促进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的衔接。把总体规划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点建设项目,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明确和落实部门责任,确保规划按要求组织实施。建立规划实施的督促检查机制,分年度和中期检查规划的实施情况,及时提出督导意见。建立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及时总结规划进展情况,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问题,并根据形势变化和规划实施进度,进行相关内容的滚动修订,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