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全文检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区域规划
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2017-02-08访问次数: 字号:[ ]


当今世界,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步伐不断加快,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转型、重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显。为指导全市各领域信息化未来五年发展、落实“互联网+”、推动“四化”同步发展,特制订本规划。
  一、发展回顾及面临形势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十二五”时期,全市上下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深化信息技术应用为着力点,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强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城市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提升,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向社会各个层面辐射与渗透,连续获批“智慧山东”试点城市、国家首批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国家“宽带中国”示范城市、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城市和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作为国家“宽带中国”示范城市,我市制定了《淄博市信息基础设施规划》,这是我省首部地市级信息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无线基站、传输管道、传输设备等实现了统一布局建设,形成了科学合理、发展有序的基础设施布局体系。积极协调通信运营商,大力推动光纤入户工程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市实现村村通光缆,光缆总长度达251.61万芯公里,互联网出口总带宽达920G,宽带用户数102.4万户,有线电视用户数110万户,全市城市家庭20M及以上宽带接入能力达到100%,农村家庭4M及以上宽带接入能力达到100%。TD-LTE网络建设和规模商用不断加快,主城区、各区县城区以及所有高铁路段已实现移动4G信号全覆盖。良好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为全市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撑。
  2.两化融合有力推动经济转型发展
  我市以重点项目、示范企业为抓手,实施两化融合示范带动工程,有效提升了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加快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截至“十二五”末,主要行业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达到78%,全市规模以上企业ERP普及率达到82%,75%的企业处于集成提升及创新突破阶段,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位居全省第一梯队,初步形成了两化融合全行业覆盖、全流程渗透、全方位推进的发展格局。
  3.电子信息产业和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全市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稳步扩大。“十二五”期间,我市基本搭建起以企业研发中心为主体,与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的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了“四园三链一基地”的产业发展格局,结构调整成果显著,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集聚发展效应明显,在自动化、信息化、节能等方面改造全市传统产业作用日益增强。电子产品逐步由电子元器件、电力设备为重点转向以IC封装及载带、IGBT、MEMS、仪器仪表产品为重点,产品技术水平国内外领先,部分产品打破国外垄断。软件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生力量,建成1个省级软件产业园区,7家省级软件工程技术中心。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相关软件竞相发力,电力、钢铁、医疗、建筑、机械等领域的行业应用软件在国内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
  4.政务信息化深入开展
  “十二五”期间,我市电子政务由分散建设、独立应用阶段,逐步进入到统一规划、统一项目和资金管理、统一网络、统一机房、统一信息交换平台、统一数据中心的“六统一”集约化建设阶段。市政府与浪潮集团共建云计算中心,全面加强智慧政务建设,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信息系统、行政执法电子监察系统、农村土地确权系统等项目陆续在云计算中心部署调试运行。此外,我市高度重视利用大数据技术整合政府部门信息资源,提高政府决策能力,提高全社会信息资源使用水平。基础信息数据资源开发进一步深入,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开始取得成效。我市在全省首个建成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并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探索并形成了数据库建设、运行、维护、管理的长效机制。
  5.电子商务健康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市电子商务整体发展水平处于山东省前列,工业、农业、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各个领域电子商务应用不断拓展,成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抓手。我市电子商务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并搭建了一批集商品交易、融资担保、物流仓储、配套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电子商务园区平台,吸引各地电子商务企业纷纷入驻,不断推动全市电商企业资源共享、集聚发展。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了以优势行业电商平台为重点、以特色产业电商平台为支撑、以消费类电商平台为补充的多层次发展格局。全市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业务的企业和个人超过10万户,建成5个电子商务产业园区。
  6.社会信息化建设蓬勃发展
  “十二五”期间,信息技术在我市文化教育、农业发展、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交通旅游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智慧城市建设积极推进,智慧园区、智慧社区、智慧物流、智能交通等一系列工程项目顺利推进,社会信息化应用和信息消费水平不断提升。我市在全省率先建立起覆盖城乡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网络,中小学“校校通”工程走在了全国前列。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农村信息服务站等有效推动了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加快形成。智慧医疗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实现基层卫生服务、区域医疗、公共卫生、药品使用监管、远程医疗服务、基本医保、人口信息管理等系统的信息化应用。人社信息系统实现了“两地三中心”的规范格局,网络带宽和网络安全管理能力大大加强。“一卡通”建设成效明显,圆满完成省“一卡通”首批城市试点任务,公共交通、公用事业、医疗卫生、小额支付、旅游娱乐等重点领域应用不断拓展,通过实施“市民卡”工程建设,实现了城市一卡通、居民健康卡和银行卡“三卡合一”。
  7.信息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十二五”期间,我市先后出台了《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建设的意见》《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淄博市软件产业发展的意见》《淄博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意见》《淄博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实施意见》《淄博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意见,为全市信息化的深入推进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十二五”期间我市在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方面成效显著,重要领域和重点业务的信息化工程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政府信息化投入占GDP的比例远远低于全国总体水平。二是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均衡。市区信息化发展水平较高,部分区县和绝大部分乡镇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偏低。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与大型企业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三是信息系统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各部门信息系统大多自成体系,系统间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方面亟需提高。四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成本高、网络末端设施配套不齐全等问题,成为阻碍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因素。五是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深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缺乏整体规划,对信息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效率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认识不强。六是对高层次信息化人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信息化人才总量不足,核心研发团队较少。七是信息化考核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实现制度化。
  (二) “十三五”发展形势
  未来五年,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以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全面开展,信息技术将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创新最活跃、渗透最广泛的代表领域。从我国情况来看,信息经济成为“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经济增长方式将由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十三五”期间将进入快速成长期,并成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速传统产业转型、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推动创业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1.信息经济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目前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国内经济面临“三期叠加”压力,经济增长正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十三五”是我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在这种经济发展形势下,习总书记指出“世界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基于信息网络技术融合而成的新兴产业将以新经济引领新常态。信息经济作为新经济的主体,日益成为发展新经济,打造“双引擎”,培育新动能的中坚力量,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淄博市“十三五”时期应牢牢抓住战略机遇,大力发展信息经济,重点推动信息产业发展及信息化在各行业及政府治理工作中的应用,力争通过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新模式新业态的培育支撑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及提质增效。
  2.信息技术创新驱动对信息化发展赋予新使命
  当前信息技术处于跨界集成和群体突破的爆发期,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创新最活跃、渗透最广泛的代表领域。互联网正不断激发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活力,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载体。数据驱动型创新成为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形式和方向。跨领域、协同化、网络化的国家创新平台正在兴起,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线上线下聚合、分享经济等信息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新的创新发展形势要求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应顺应创新驱动发展与行业跨界融合的大趋势,抓住“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国家战略实施的契机,推进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我市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及创新应用,推动各领域新模式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此外,创新形势要求必须加强创业创新环境的培育,大力推进创业创新,提升原始创新意识和能力。
  3.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对信息化提出新任务和新要求
  2016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强调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提出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国家安全战略,积极发展分享经济、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进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建设等一系列战略部署。2016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增强发展能力、提升应用水平、优化发展环境三大战略任务。这些战略部署是指导和规范我国未来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信息化工作的着力点、突破口和方向标,是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和载体。
  以上发展新形势与目标对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和要求。一方面要加快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建设智能、综合的信息基础设施,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不断增强信息化发展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创新公共服务新模式,着力提升经济社会各领域的信息化水平。
  4.网络安全问题给信息化发展带来新挑战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已成为事关党和国家发展事业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必须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未来五年,世界各国围绕网络空间制网权的争夺和实质性对抗将日趋激烈,技术业务发展将导致网络安全威胁不断变化,网络安全防护和信息管控压力进一步加大。
  安全形势要求我市在信息化建设推进过程中必须深刻认识网络安全的重大意义,正确处理好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加快形成“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的良性循环。加快完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深化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大力整治网络环境,加大网络数据和用户信息保护力度,提升关键设备自主可控水平。
  二、指导思想及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握建设网络强国和制造强国的重大战略契机,结合市委、市政府“一个定位、三个着力”的总体要求,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为主线,以经济提质增效、提升公共服务及社会治理水平、创新引领发展为中心,全面引领信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扎实推进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拓展网络经济空间,着力增强信息化发展能力、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努力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水平进入更高层次。
  (二)发展原则
  ——统筹推进,协同共享。信息化推进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统筹规划、战略指引的作用,明确计划及重点任务协同推进,坚持区域及城乡协同发展。要以信息化应用为抓手,探索建立信息共享及应用协同机制,持续推进信息系统整合和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提升资源集约利用水平。
  ——创新驱动,融合发展。信息化推进过程中,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最大程度地激发产业创新活力和创新潜能。要深化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的融合,坚持以信息技术重构传统行业的运营范式,促进行业提质增效,拓展行业价值空间。
  ——开放合作,绿色发展。信息化推进过程中,要不断提高我市信息产业对外开放合作水平,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我市企业国际化运营能力。坚持运用信息技术支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电子信息产品设计、产品生产制造及重大工艺等方面,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构建清洁、高效、低碳的产业体系。
  ——市场主导,营造环境。信息化推进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依靠市场力量全面推进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创新运营模式,谋求长远发展。政府要加强战略引导和政策创新供给,提供基础设施支撑和制度保障,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营造优势互补、多方参与、有序竞争的良性发展环境。
  ——安全可靠,防范风险。信息化推进过程中,要统筹协调好发展和安全之间的关系,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着力强化法治建设、标准制定、技术支撑和市场监管。坚持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在发展中增强抵御风险和自主可控的能力,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使网络空间保持清朗。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良性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全市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应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政府及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应用进一步深化,政务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取得实质进展,互联网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创新加快推进,电子商务规模不断壮大,普惠民生的信息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互联网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各领域信息化拉动信息消费快速增长,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具体包括:
  ——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全面建成。充分发挥信息基础设施在提升城市功能、保障民生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到2020年,我市率先成为“全光网城市”,固定宽带普及率达到90%,互动电视普及率达到95%,城市地区宽带用户中100Mbps宽带接入能力覆盖比例达到100%,LTE移动通信网络实现在城区、乡镇全面连续覆盖和农村的热点覆盖,城市重点及热点地区WiFi全覆盖。
  ——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我市新兴支柱产业。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产业实现创新突破。到2020年,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超过20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我市新兴支柱产业,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劲引擎”。
  ——信息经济成为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到2020年,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80,全市主要行业关键工艺流程数控率达到85%。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在物流领域得到充分应用,建成公、铁、水三大物流平台。一批互联网金融交易平台和服务平台全面建成,网络银行、网络借贷、网络证券、网络保险等互联网金融业务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4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超过90%,高标准建设10个电子商务产业园区。
  ——普惠便捷的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全面覆盖。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开放机制初步形成,电子政务集约化建设持续推进。完善市级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建成以“四张清单、一个平台”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权力网络运行体系。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为依托,面向公众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公共服务普惠便捷。到2020年,各政府部门完成信息资源梳理、信息资源目录编制工作,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及统一开放平台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80%以上市级政府部门基于共享交换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交换,50%以上市级政府部门依托统一开放平台实现数据开放。实现市级政府部门电子政务业务应用系统(除涉密系统外)部署在政务云平台上的比例达到98%以上,市级政府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达到100%,基本公共服务事项80%以上可在网上办理。医疗、养老、教育、交通、环保、公共安全等社会信息化应用快速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兴服务及新兴业态成为实体服务的有力支撑,公共服务更加多元化,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形成与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到2020年,高效、动态、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建成,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可控水平进一步提高,数据安全监管体系逐步健全,信息安全信任体系初步形成,网络空间日益清朗。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持续推进全市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协调发展和优化升级,提升信息基础设施综合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信息基础设施在提升城市功能、保障民生发展方面的基础支撑作用。
  1.加快高速光纤宽带网络跨越发展
  加强网络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和共建共享,实现机房、基站、管道等网络基础设施资源的高效利用。继续实施“宽带淄博”工程,全面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和业务承载能力,不断夯实宽带网络的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地位。加快全市光纤网络建设和“光进铜退”改造,提升行政村宽带接入比例,逐步推进光接入网络新建扩容工程,保障连接性能,提升网络流量疏通能力。加快我市IPv6商用网络建设,推进IPv4向IPv6网络过渡与业务迁移,全面部署IPv6安全防护系统,稳步推进我市互联网网络升级。
  2.推进先进泛在无线宽带网建设
  进一步提高3G/4G网络覆盖质量,实现3G网络全覆盖,逐步实现乡镇驻地及以上区域4G网络的室外连续覆盖和室内深度覆盖,完成农村以及高速铁路、客流量大的高速公路等重要交通干线4G网络有效覆盖,争取建设5G商用试点。推动WLAN在全市高校、医院、大型商业场所等重要公共区域实现全覆盖,打造有线和无线融合发展、安全快捷的高速网络。
  3.统筹部署云数据中心资源
  统筹我市数据中心布局建设,逐步形成政务数据中心、社会第三方公共数据中心并存的数据中心体系,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为高效便捷的数据服务。鼓励电信运营商、第三方增值IDC服务商根据自身及社会需求采用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减排技术建设绿色云数据中心,并向社会开放平台资源。针对已建数据中心,鼓励企业利用绿色节能技术和云计算技术进行升级改造,逐步形成集约化、绿色化、标准化建设运营模式,提高数据中心能效水平。持续推进市云计算中心建设,分批推进市级各政府部门政务数据中心的整合。
  4.加速“三网融合”进程
  积极推进全市广电和宽带网络融合,完成广电、电信试点业务双向进入,向社会提供优质、稳定、可靠、个性化、多元化的信息服务。鼓励我市三网融合试点运营企业建设符合双向进入要求的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制定统一接口规范,做好网络的互联互通。逐步构建宽带出口资源共享、竞合有序的市场运行机制,在全市范围内逐步构建起良好的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和“可控、可管、可查、可信”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基本实现重点服务全程全网、可管可控可查。专栏1 “宽带淄博”工程接入网提升工程。继续推进光接入网络新建扩容工程、接入点改造和“光进铜退”等重点工程建设。打造“光纤化、宽带化”接入网络,持续推进“广覆盖、深覆盖”,加快新技术应用,提高接入端口和带宽供给能力。力争到2020年,全市固定宽带普及率达90%。城市地区宽带用户中100Mbps宽带接入能力覆盖比例达到100%。
  基础传输网络能力提升工程。打造大容量、智能化和可管理的综合业务承载网络。力争到2020年底,全市各区县城区市政主干道路和次干道路管道建设达到约540.83管程公里,约5837.39孔公里。其他市政道路管道和驻地网管道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无线淄博”工程。促进移动互联网发展,实现我市LTE移动通信网络的城区、乡镇全面连续覆盖和农村的热点覆盖,实现WLAN在城市重点及热点地区的全面覆盖,统筹协调2G与3G以及LTE的演进关系,保障网络的平滑升级。建设以LTE为主、以WLAN为补充的理论速率达到上行50Mbps、下行100Mbps的无线高速宽带网。基站资源数量约5300个。(二)构建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
  推进全市信息技术产业与国家战略的对接,紧抓产业新的增长点,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物联网及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1.提升电子信息制造业
  强化产业顶层设计,构建完善的产业扶持政策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抓住国家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推进实施三网融合、信息消费、“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等重大机遇,突出企业主体作用,以市场需求为牵引,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引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规模,设立超常规目标,在10个核心产业板块,打造100个重点项目,形成数个产值过100亿的产业集群,依托高新区、张店区、淄博经济开发区、高青县等产业集聚地,打造过1000亿级的产业基地。力争到2020年,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超过20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成为我市重要的新兴支柱产业。
  2.培育壮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围绕着力提升软件技术创新能力、产品研发能力、市场拓展能力、服务创新能力、系统集成能力等综合竞争力,以打造创新型软件产业集群、两化融合创新基地、重点行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为重点,实现我市软件产业快速赶超。推动软件和信息技术企业与传统产业跨界融合,加大传统产业升级所需嵌入式软件产品、信息应用系统研发力度,提升其在制造、消费、汽车、交通、医疗、环保等领域的应用水平和产业化水平。加快发展行业软件,着重围绕金融、税务、政府、电信、交通、能源等领域发展行业信息化应用。选择一批市场前景好、创新能力强的企业予以重点扶持,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形成我市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软件骨干企业团队。到2020年,软件业务收入力争达到50亿元,初步建成省内特色明显、创新能力突出的新兴软件产业基地。
  3.推进物联网产业持续发展
  依托高新区省级物联网产业基地,加强我市物联网智能感知技术研发,推进工业控制、新型农业、可穿戴、食品安全、家用智能终端、医疗器械、生态环保等应用领域专用传感器产品的产业化。加大对国内知名物联网企业的引进力度,培育壮大本土企业,促进产业聚集。加强市物联网产业联盟企业间的合作,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和服务。加强我市物联网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推广,依托电信运营企业、互联网企业,推进物联网在工业、农业、能源、交通物流、民生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实施一批物联网典型应用示范工程,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
  4.创新发展大数据产业
  大力发展与大数据相关的元器件和终端设备制造产业,加强大数据采集,丰富数据资源种类。重点突破海量数据存储、数据清洗、可视化、分析挖掘及人工智能等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培育大数据加工服务产业,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技术、产品和行业解决方案。积极发展基于大数据的文化、旅游、医疗、能源、教育、金融、通信、交通运输等新兴服务业态,培育骨干企业,完善大数据产业链布局。扶持发展面向大数据的知识产权、投融资、产权交易、人才培养、企业孵化和品牌推广等专业服务机构,营造大数据发展良好支撑环境。专栏2信息技术产业提升工程
  电子信息制造业精准转调工程。实施电子信息产业精准转调行动计划,培育和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集团,打造一批特色集群和产业基地,创建一批知名企业和产品品牌,推动一批优势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延伸,完成“十百千”转型升级战略任务。依托高新区、张店区、淄博经济开发区、高青县等产业集聚地,对集成电路、仪器仪表、电子元器件等产业园区进行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搭建产业发展载体。依托产业联盟,围绕智能电网、集成电路等产业链条的缺失和薄弱环节,加强产业“补链”;依托淄台合作平台,围绕我市龙头企业和产品,实行精准招商,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集中要素资源对电力电子、智能电网、集成电路、MEMS、智能仪器仪表、机器人等优势产业的产品和项目,采用一品一策、一企一策等措施,加速培育骨干企业做大做强。
  软件产业培育提升工程。重点培育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软件骨干企业,形成2-3个具有全国较大影响力的知名品牌。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质量。依托骨干企业,建设一批软件设计、研发、测试、交易等公共服务平台,提升行业公共技术服务水平和能力。支持企业积极参与本地信息化项目建设,为我市信息化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大数据产业培育工程。围绕基础技术研发、标准研制、技术产品测试验证等重大需求,推动建设一批大数据技术与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开放式的为产业各环节提供支撑服务。支持建设大数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凝聚骨干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快突破大规模数据仓库、数据智能分析等大数据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大数据基础平台类产品,推进大数据协同融合创新。针对本市工业、物流、交通、教育、医疗健康、政府治理、节能环保、金融、电信等重点行业应用需求,推动研发支持海量多类数据检索、分析、展示的大数据处理系统,形成面向行业的成熟的大数据应用解决方案,结合行业应用示范在全市范围推广。(三)着力推动传统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
  深化我市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提升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培育基于互联网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1.大力发展“互联网+”制造业
  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我市工业领域的融合步伐,持续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进程。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我市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推进“互联网+”在我市工业领域的落地,深化工业大数据集成应用。
  (1)持续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
  积极与国家和省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大力支持我市企业参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做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服务机构和试点企业之间的联接服务工作。围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结果,分行业分领域遴选一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试点企业,推广已贯标企业的贯标经验和模式,开展行业应用示范。
  (2)加快传统行业智能化改造
  加快我市化工、机械、医药、轻工、纺织等行业的智能化改造,推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全流程的综合集成应用,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在我市主导产业开展智慧车间/智能工厂建设试点,实施生产线数字化及智能化改造。重点支持大型工控系统、工业机器人、安全试验系统等智能测控装置在机械加工和汽车领域的示范应用和产业化。到 2020 年,实现智能制造技术和自动化装备在全市特色块状经济领域的广泛应用,主要行业的关键工艺流程数控率达到85%。
  (3)推进工业领域与互联网融合创新
  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培育基于互联网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服务化制造为代表的新型制造模式。组织开展一批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应用试点,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协同开发与云制造平台、基于网络的开放式个性化定制平台、远程监护与维护平台等,充分融合大数据技术,开展个性化定制、智能监测、在线监控诊断及维护、工控系统安全监控、企业管理智能化等创新应用。
  (4)推进智能制造示范园区建设
  以淄博高新区和淄博经济开发区为重点,推动智能制造示范园区建设,重点引进工业机器人、智能专用装备、数控系统及加工设备等智能装备项目,引导智能制造企业、项目、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向基地集聚。
  (5)推进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引领作用,推动软件与服务、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与标准的开放共享,建设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面向中小企业提供软件在线服务、制造资源的整合、优化配置、工业大数据分析、挖掘及应用等服务。成立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协同推动智能装备、产品研发、系统集成创新和产业化。专栏3智能制造推进工程智慧车间建设工程。开展智慧车间培育试点,实施生产线智能化改造,建设智慧车间和智能工厂,推动企业实施“机器换人”。促进生产制造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监测和自适应控制。实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将互联网新型技术全面融入制造业全过程,在重点行业开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试点。
  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引领作用,建设工业核心软件和服务网络等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突出抓好齐鲁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园、中德工业智能制造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全市企业提供示范、培训、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2.持续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
  构建我市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综合、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流通过程中的应用,提升农业生产流通过程的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有力支撑我市现代农业体系的构建。
  (1)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健全市、区县、乡镇、村四级信息网络,完善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建设。加强淄博农民手机报、数字电视现代农业频道、淄博农业信息网等传播媒介建设,搭建多种市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以满足不同层次信息用户的需求,为农村及农业经济组织提供综合、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
  (2)持续推进智慧农业试验示范
  加强地面观测、传感器、遥感、地理信息、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我市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大力发展机械化、网络化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大生产。持续推进物联网技术在我市种植、畜牧和渔业生产中的试验示范,重点开展小麦、玉米“四情”监测,建设智能管理示范型蔬菜标准园,通过农情、植保、耕肥、农药、饲料、疫苗、农机作业等相关数据的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实现测土配方施肥、智能节水灌溉、农机配置优化、病虫害、防汛抗旱预警防控等精细化作业。
  (3)重塑以电子商务为主要形式的新型流通模式
  建立并完善市、区县、乡镇、村四级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推动电子商务在我市重点区域和特色产业中的创新应用。构建快递物流、冷链技术为支撑的生鲜农产品城乡配送网络,建设齐鲁大宗农产品交易中心。引导和支持我市各类农业经济组织和互联网公司合作,建设以农产品为交易对象的电子商务系统,重点培育农产品电子商务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生产市场化程度,加速农产品流通。
  专栏4“互联网+农业”示范工程重点抓好智慧农业示范工程、智能农机工程建设。积极培育农业电子商务主体,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电子商务应用能力,重点实施农业电子商务、涉农企业智能化提升、农产品产地市场信息化建设工程。3.强化壮大“互联网+”现代服务业
  统筹推进我市物流、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信息化建设,加强云平台及大数据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创新应用,打造网络化运作模式,不断创新服务手段,带动和培育相关产业全面发展。
  (1)推进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在我市物流园区仓储单元推广应用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物联网技术和无线通信、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仓储设施与货物的实时跟踪、网络化管理以及库存信息的高度共享,提升物流仓储运管水平和效率。推进我市电商与物流企业联动发展,规划建设我市水运、公路、铁路物流信息平台,促进物流信息及物流企业在平台上聚集,提供交易撮合、资源整合、物流配送、运输调度、电子商务、金融保险、服务保障等综合服务功能。支持发展快递物流及邮政快递业务,建设社区快递服务站和智能快件箱。加强农村产地仓储和农业物流标准化建设,逐步建立现代农业物流配送体系。
  (2)推动互联网金融发展
  推进我市传统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企业运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循序改造传统金融业务流程,加快推动传统金融信息化建设进程,重点推动移动金融在相关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我市互联网企业与金融机构开展产品、技术、服务创新,拓展互联网金融服务,搭建互联网金融交易平台和服务平台,发展网络银行、网络借贷、网络证券、网络保险、互联网理财产品销售、网络消费信贷等金融新模式,促进基于金融大数据基础上的信息消费和信用惠民服务。专栏5“互联网+服务业”示范工程现代物流信息化建设工程。建设公、铁、水三大物流平台,形成信息发布、数据采集、智能分析等物流信息网络体系,为及时监测分析全市物流业运行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政策措施,指导物流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积极推进大宗生产资料电子商务与物流深度融合,建设大宗商品供应链一体化服务交易平台,实现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有效结合。
  金融机构互联网业务拓展工程。重点推动传统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企业发展移动金融。推进我市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开展合作,搭建互联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创新发展各类互联网金融业务。4.深化提升电子商务创新应用
  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深化电子商务在我市社会经济各领域的普及应用,完善物流、电子支付、电子商务市场信用等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电子商务总体发展水平。
  (1)提升企业电子商务集成创新水平
  推动大中型工业企业深化电子商务应用。实施“传统企业触网”工程,支持我市大中型企业电子商务与内部业务系统的集成应用,建立具有行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电商平台,加快网上协同研发、设计和制造,增强产业链商务协同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电子商务平台提高开放性,向行业电子商务平台转化。推动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建立线上交易与线下本地化服务相结合的网络零售平台,通过电子商务扩展流通渠道和市场空间。推动大型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品牌化发展,促进信息、交易、物流、支付、融资等商务要素的集成和服务创新。引导中小企业积极融入龙头企业的电子商务购销体系,应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创新经营模式,扩展发展空间,提高市场反应能力和竞争力。加强中小企业与阿里巴巴、京东等知名电商合作,支持“淄博产业带”“淘宝—特色中国淄博馆”等项目建设。
  (2)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引导我市生产制造企业、外贸企业,利用国内外知名跨境电商平台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业务。发挥我市产业集群优势,培育一批跨境电子商务特色专业平台,鼓励企业利用平台加快品牌培育,拓展营销渠道。发展跨境电子商务配套服务体系,建立适应电子商务模式的报关、结汇和退税等管理机制。依托淄博保税物流中心,加快跨境电子商务园区建设,提供通关、物流、人才等一站式综合服务,全面扩大进出口规模。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电子商务合作,共同打造畅通安全高效的跨境电子商务通道。
  (3)完善电子商务服务支撑体系
  完善电子支付服务,构建多元化的电子支付体系,鼓励银行加强与电子商务企业的合作,强化在线支付功能,发展电子票据、移动电话支付等新型电子支付业务,推出适合电子商务要求的支付产品和服务。完善全市信用信息平台,将电商服务、商贸流通等领域企业的诚信信息逐步纳入全市征信系统,实现数据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推进电子商务诚信建设工作。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套体系。专栏6电子商务创新工程电子商务行业平台建设工程。依托我市产业集群优势,培育发展行业特色电子商务平台,重点在化工、机械、建材、纺织、陶瓷等优势产业领域培育一批集交易、物流、支付等服务于一体的行业电子商务平台,推动专业化、特色化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培育工程。重点筛选一批规模大、资源整合力强、辐射范围广的电子商务标杆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培育活动。组织实施电子商务示范项目创建工作,做好典型项目的跟踪和绩效评估,扶持电子商务企业做大做强。
  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创建工程。充分发挥各区县特色经济、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优势,合理规划、有序引导各区县电商产业园项目建设。形成集聚平台、支付、认证、信用、数据、物流配送、投融资等服务功能,以及移动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等新技术、新应用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四)积极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统筹推进电子政务发展,推动医疗、养老、教育等民生服务领域及城市管理、节能环保、食品药品监管等社会治理领域信息化的全面提升,培育新型服务模式和服务业态,推进社会服务进一步便捷普惠,政府服务和监管的有效性进一步增强。
  1.统筹推进电子政务发展
  构建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完善淄博市云计算中心建设,探索电子政务资源云服务建设模式,提高政务基础设施运行效率。深化各部门政务系统应用,积极推进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加强政府各部门政务服务的协同联动。
  (1)加快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体系
  推进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及标准规范制定。研究编制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及政务信息资源开放目录,明确界定共享、开放信息的名称、类别、提供单位、提供方式、共享开放条件和范围、更新时限等,制定数据共享、开放计划,形成清晰明确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开放机制。加快制定数据采集、数据交换、数据质量、安全保密等关键共性标准,为信息系统对接及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数据开放提供标准支撑。
  建立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实现市级平台与省级共享交换平台的对接,逐步形成全市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推进政府部门间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到2020年,80%以上市级政府部门依托共享交换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交换。
  推进政务信息资源统一开放平台建设,优先推动信用、交通、医疗、卫生、就业、社保、地理、文化、教育、科技、资源、农业、环境、安监、金融、质量、统计、气象、企业登记监管等民生保障服务相关领域数据向社会开放。到2020年,50%以上市级政府部门依托统一开放平台实现数据开放,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政务信息资源的深加工和再利用。
  (2)加快电子政务集约化发展
  完善市云计算中心建设,构建统一的电子政务灾备中心。基于云计算中心构建统一的政务云平台,加快市级政府部门政务应用系统向政务云平台的部署和迁移,推进基于政务云平台的信息资源共享和大数据应用。加强市政务云平台与省级平台的对接,提升信息资源互联互通能力。建立政务云平台运行维护和安全保障体系,构建政务云平台建设、运行维护管理和服务标准体系、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完善政府统一购买服务制度。到2020年,市级电子政务应用系统(除涉密系统外)部署在政务云平台上的比例达到98%以上。
  (3)深化电子政务应用
  重点推进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劳动就业、文化教育、食品药品安全、信用、应急管理、环境保护等关系重大民生问题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深化行政审批、行政执法、宏观经济管理、城市运行管理、公民信息管理、综合治税、土地房屋、国有资产管理、质检、审计、司法行政等业务领域的信息化应用和监管,提高信息化服务和监管水平。建设全市统一的协同办公应用系统,实现市、区县、镇(街道)三级政府系统主要办公应用全覆盖,提升公文处理、信息采编、会议组织、值班管理等工作的信息化水平。逐步扩大视频会议、移动办公等系统的应用范围。推进移动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为公众和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政务服务。到2020年,政府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达到100%,全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基本实现信息化覆盖。
  (4)加快推进政务服务平台建设
  积极推进“一号一窗一网”建设,按照全省政务服务平台“两级平台,三级应用”的总体部署,建设以行政权力运行、政务公开、便民服务、法制监督、效能监察等功能“五位一体”的政务服务平台,形成以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行政权力清单、政府责任清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等“四张清单、一个平台”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权力网络运行体系,通过市级网上政务大厅为全市提供高效、规范、便捷的政务服务。2016年,完成行政许可事项和部分公共服务事项的上网运行,实现省、市、区县三级政务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分期分批将市、区县两级“四张清单”内容和主要公共服务事项纳入平台统一管理。到2020年,基本公共服务事项80%以上可在网上办理。专栏7电子政务提升工程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工程。构建跨部门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积极推动各部门核心信息平台和信息系统通过共享交换平台进行数据共享、交换,并实现与省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的对接。
  政务信息资源统一开放平台建设工程。构建政务信息资源统一开放平台,统筹推进部门全面梳理政务信息资源,在依法加强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的前提下,逐步向社会开放信息资源。
  电子政务系统迁移工程。基于市云计算中心构建统一的政务云平台,对政务数据存储资源、计算资源实施集约部署、统一管理、互联共用,逐步推进政府投资的信息系统(除涉密系统外)向政务云平台迁移。
  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建设市政务服务平台,完成与各部门业务系统的对接,实施线上线下一体化管理新模式。升级完善市网上政务大厅,逐步实现一号申请、一窗受理、集中服务,为全市提供上网事项信息公开、网上预约、材料预审、受理提交、过程查询、结果公示、投诉处理等系列政务服务。2.构筑普惠便捷的民生服务体系
  智慧医疗。继续推进和完善全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并与计生信息系统进行融合,建设完善的人口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以建立全市卫生计生大数据中心为目标,联通区域内各类卫生计生机构的信息系统,实现区域内和跨区域业务协同。以建立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为基础,实现全员人口信息和区域内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及电子病历的实时动态更新、管理,支撑人口健康战略决策和精细化服务管理。以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六大业务应用为重点,通过六大业务系统的融合、共享,实现疾病防控、妇幼健康、卫生应急、计生管理、医疗服务和药品使用的数据同步,协同应用,有效提高信息数据统计分析应用能力和支撑卫生计生战略决策和政策规划。以建立居民健康服务外网为纽带,逐步实现网上诊疗、分级诊疗、远程医疗、家庭健康等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服务模式。加快医院信息化建设,鼓励医疗机构基于区域健康信息化整体规划,建设医院信息系统集成平台,与全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进行无缝对接,实现以病人为中心、以临床为核心的全程智能化诊疗服务,进一步优化医疗服务流程、规范医疗行为。按照国家标准要求,发行应用淄博市居民健康卡,实现居民身份识别、基本健康信息存储、跨区域跨机构就医诊疗信息共享和费用结算,并积极融合其他社会公共服务功能,逐步实现一卡多用。加强人口健康标准体系和安全体系建设,确保系统运行稳定和数据安全。
  智慧养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我市信息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加强信息化养老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完善全市统一的老年人口数据库和服务单位、机构信息数据库,实现与市为老服务信息平台、12349养老服务平台等服务平台的融合对接,有效支撑养老应急服务项目的开发及养老服务的开展。完善市级养老服务平台功能,并做好与省级平台的对接,制定统一服务标准,整合为老服务资源,充实为老服务内容和信息,以互联网为载体提供信息服务、护理看护、健康管理、康复照料、心理咨询等居家养老服务。鼓励我市养老服务机构应用便携式体检、紧急呼叫等健康设备,提高养老服务智能化水平。
  智慧教育。加大数字化校园建设力度,完成“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空间人人通”建设,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师生应用、服务驱动的方式,建设上下贯通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各级各类优质教学资源联网共享,形成基础扎实、内容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利用以互联网和数字电视VOD点播为主的多种手段将资源提供给各类教育机构,为学习者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建设我市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完善教育基础数据库,有效支撑教育业务管理,提升信息化服务教学管理的能力。鼓励互联网企业和我市教育机构合作,建设在线教育平台,探索实践STEAM教育、创客教育、基于微课程的翻转课堂、自适应个性化学习等创新应用,为教师培训和研究、学生网上学习提供移动教学、远程教学、视频教学、互动教学、个性化辅导、远程研讨、名师教学等在线服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
  智慧社保。按照“完整、正确、统一、及时、安全”的总要求,以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能力和服务社会的水平为目标,构建统一、高效、安全的信息系统应用支撑平台。加强人社部门与财政、公安、税务、教育、卫生计生等部门业务协同办理和有效衔接,积极开展网上社保办理、个人社保权益查询、跨地区医保结算等互联网应用。继续推进社会保障“一卡通”和“金保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残疾人人口综合信息与就业、社保信息的共享。推动社会保障传统信息系统从支持业务应用向大数据分析、利用转型,探索开展就业形势预测、失业监测预警、病种结算分析、政策法规仿真与执行情况评估等大数据应用。
  智慧交通。推进我市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互联网化,优化各类智能终端在公路、铁路、城市公交线网等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的布局与应用,实现对车辆的卫星定位、智能监测和无线网覆盖。建设我市交通行业管理基础数据库,发展实时交通信息查询、实时精确导航、交通事故预警、道路快速救援、交通调度、实时路况疏导等智能交通服务。推动我市交通数据向社会开放,鼓励社会力量与政府合作,挖掘分析公众出行需求、枢纽客流规模等信息,为优化交通设施规划建设、安全运行控制、运输管理决策提供服务支撑。推进公交电子站牌在我市的普及,进一步提高客运效率和服务水平,方便市民出行。推行基于互联网的车辆违章缴费、安全应急处置等交通监管新模式,提升交通安全监管能力。
  智慧旅游。创新淄博市旅游行业管理和公共服务模式,推进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在游客服务、景区管理、旅游营销、旅游企业等方面的应用创新。加快推进淄博市“互联网+旅游”在线平台建设,整合上下游企业资源,实现旅游企业交通信息、客流信息、票务信息、餐饮住宿等旅游信息实时传递,为游客提供在线咨询、信息提供、票务预订、酒店预订等便捷服务,提升旅游体验和旅游品质。基于互联网在线平台全面收集旅游舆情信息,全面分析游客的行为轨迹、消费方式、行为喜好等,挖掘旅游热点和游客兴趣点,结合淄博市饮食文化、民俗风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鼓励各类机构深度开发旅游商品,叫响淄博市特色名吃、名优特产,促进旅游消费。
  智慧社区。推动互联网与社区服务深度融合,大力推进全市统一的智慧社区服务平台建设,实现社区居民信息的统一管理,重点开展社区管理、事务办理、信息发布、居民服务等业务。开展智慧家庭服务,推动终端厂商与我市网络运营服务商、内容提供商、系统集成商联合开发数字家庭应用集成平台和业务集成平台,提供VOD点播、智能家居、政务信息、文化教育、交通出行、健康医疗、金融服务、电视商务、社区服务、便民信息、居家养老、视频电话等服务功能。专栏8惠民服务提升工程城市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加快实施“互联网+”战略,推动“互联网+”城市服务,依托移动互联网构建全市统一的城市服务平台,构建面向公众的一站式访问通道,开展网上挂号、社保查询、公积金查询、违章查询等互联网应用,逐步形成网上服务与实体大厅服务、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相结合的政府服务模式,让老百姓足不出户享受便捷高效的便民服务。
  智慧医疗建设工程。继续推进和完善智慧医疗工程建设,通过建设“1361”工程,建立起完善的卫生计生服务体系。继续完善全市区域卫生计生数据中心,建设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统筹建设和深化涵盖卫生计生各项业务领域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六大业务应用系统,完善对外服务网站建设。加快推进居民健康卡的发行应用,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全面推广。继续完善各项应用系统建设,重点建设覆盖市、区县、乡镇的全市分级诊疗系统。建设区域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和远程医疗系统,实现远程心电、影像、病理诊断。建设区域临床检验信息系统、区域电子病历信息系统、全市妇幼保健管理信息系统等,并加快与计生信息系统的对接,建成覆盖全市各级各类卫生计生机构的人口健康信息化服务平台。
  智慧养老建设工程。加快构建我市老年人口数据库和服务单位、机构信息数据库,完善市为老服务信息平台功能,积极推进与我市其他养老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全面整合社会为老服务资源,充实为老服务内容和信息,依托互联网提高养老智能化水平。
  智慧教育建设工程。建设淄博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完成资源库建设,完善和拓展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特色应用,形成互联互通一体化的资源建设与应用服务体系。建设淄博市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基础数据库,实现教育管理资源的汇聚和共享。推进各类在线教育平台建设,面向不同人群开展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培训。
  3.打造智能高效的城市管理体系
  城市管理网络化。构建市、区县两级数字化城管平台,全面、动态、准确地监测城市管理运行状态,实现事件的闭环管理,提升对市容环境卫生整治、市政设施管理、环境保护、园林绿化、防洪防涝、污水处理等城市运行领域的管理水平。探索基于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的数据共享模式和服务模式,为我市公安、交通、环保、城市管理等部门提供地理信息服务支撑。加快推进淄博市城建档案和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实现地上、地下城建档案和地下管线信息的统一管理。
  节能环保信息化。优化各类智能终端、传感设备的布放和布局,完善我市环境质量监测网络。进一步完善全市重点能耗企业监测体系和重点污染企业在线监控,建设市、区县一体化环保信息系统,构建全市统一的环保云平台,实现市、区县层面环境质量、污染减排、污染源普查等信息的集中化管理,为企业和公众提供“一站式”环境信息服务。基于统一环保云平台,推进大数据在重污染天气的成因分析、机动车尾气对全市环境污染的影响、动态源解析等方面的深度应用。
  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建立和完善适应我市需求的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体系,夯实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基础支撑,构建食品药品社会共治格局。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充分利用RFID、二维码、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加快建设涵盖质量追溯、监管协同、安全预警应急、公共服务等功能的系统平台,实现食品药品监管信息资源共享、监管需求实时可知、行为规范实时可视、日常管理实时可控,不断提高食品药品监管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
  公共安全信息化。健全淄博市安全监管物联网系统,建立覆盖市、区县、镇(街道)、企业的四级安全监管信息化物联网平台,实现对危化品生产、储存和运输全过程监管及风险点管控。推进我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和应急平台建设,实现全市各类应急数据的动态管理和实时更新,以保障应急资源的实时联动。深化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社会治安方面的应用,强力推进智能管控全覆盖,形成完善的“卡点、控线、覆面、关门、封边”的立体化社会面智能管控体系。提高技术视频监控网、街面社区巡防网、情报信息预警网、公共安全监管网、网络社区管控网等防控网络建设水平,提升社会治安防控效能。推进大数据警务云一体化警务实战工作平台、警务通、警民通等系统建设,不断提升警务信息化水平。
  社会信用体系信息化。构建全市统一的个人及企业信用基础数据库和服务平台,建立集个人信息、社会公共记录、商业信用和其他信用信息于一体的个人征信系统,提高政府公信力、企业信用水平和个人信用意识。支持建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第三方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动政府公共信用数据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社会信用数据的融合互补,使政府主导征信体系的权威性和互联网大数据征信平台的规模效应实现最大化。
  智慧园区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信息通信网络高速泛在、精细管理高效惠企、功能应用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的“四高”产业园区,争取更多园区列入省智慧园区试点。支持齐鲁化学工业区、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等重点园区优化信息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应用支撑体系及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借助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园区企业提供公共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智慧物流、电子政务、环境监控、智能交通、能源管理、安全服务等高质便捷的增值服务。不断完善园区管理功能,以园区企业需求为导向,推进广覆盖、易使用的园区管理信息化应用,使园区的运营管理更加规范、高效。专栏9城市管理提升工程数字化城管建设工程。建设市、区县两级数字化城管平台,重点实施无线数据采集、监督中心受理、协同工作、地理编码、大屏幕监督指挥、综合评价、应用维护、基础数据资源管理、数据交换等子系统,全面、动态、准确地监测城市管理运行状态,实现全市城管案件处置的闭环管理。
  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工程。在“数字淄博”建设基础上,全面开展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采集并集成各时期地理信息、现势地理信息、实时位置信息、多维度可视化地理信息和实时信息等,持续完善时空信息数据库。基于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积极开展公安、交通、环保、城市管理等方面的试点应用。
  智慧管网建设工程。完善地下管网智能感应体系建设,构建以物联网为基础的地下管线智能监测网络。打造集成综合地下管线数据、档案数据、基础地理信息、危险源信息、监控数据、监管数据的地下管网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实现地下管线实时监测、预报预警、管控调节、应急处理等方面的智能化管理。
  市、区县一体化环保信息系统建设工程。推进市、区县一体化环保信息系统建设,加快全市污染源企业的全面接入,实现市、区县两级环保数据纵向互联互通。重点加强全市环保云平台、云数据中心升级完善,基于环保云平台深化环保大数据应用,完善提升各应用子系统功能,增强环境监测监控能力。
  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工程。建立和完善适应我市需求的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体系,建设信息化基础保障平台、“四品一械”企业综合管理与执法平台、食品药品安全综合监控平台、食品药品安全预警与应急指挥中心、食品药品安全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对我市食品药品安全信息资源的完善、优化、共享、整合。公共安全能力提升工程。建立覆盖市、区县、镇(街道)、企业的四级安全监管信息化物联网平台,实现动态监管、智能管理、信息共享、远程调度等功能,全面提升安全监管信息化水平。全方位推进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形成完善的立体化社会面智能管控体系,切实提升防控效能。推进大数据警务云一体化警务实战工作平台、警务通、警民通等系统建设。加快构建我市应急指挥信息平台,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五)夯实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完善市级层面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机制,推进安全管理规章制定,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梳理和检查,健全信息网络信任体系,打造网络清朗空间。
  1.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机制
  加快推进市级层面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个人隐私保护、数据安全等方面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适应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新业态发展要求,加强我市新兴领域安全管理制度的研究。探索建立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安全监管体系,强化数据安全保护责任,落实“分级分类保护”原则,加强信息资源流动、数据共享开放等场景下安全监管。积极研究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新业态下的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措施,推进数据加密、防泄漏、信息保密等专用技术的研发及应用,逐步建立安全可信的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体系。
  2.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
  高度重视重要行业运行的信息系统及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将我市重点行业企业的关键基础设施和重要系统纳入网络与信息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健全跨行业、跨部门的应急协调机制,切实提升网络安全事件的预警通报、分析和协调处置能力。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技术手段建设,提升网络风险的监测预警和追踪反制能力,完善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安全威胁信息共享机制。推动实施信息安全审查、关键设备及专用产品安全认证制度,大力推广应用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
  3.构建统一的信息安全信任体系
  健全我市信息安全信任体系,规范和促进数字证书在政府网上服务、网络银行、电子交易、社会服务等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强安全可靠电子签名应用推广,推动电子签名司法效力认定。加快开展“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新业态下用户身份认证及身份管理的研究,健全电子政务内网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确保涉密信息安全保密。
  4.打造网络清朗空间
  加强网络舆论监测,建立全网舆论应急指挥、监测预警、引导调控体系,搭建公众诉求和民意表达信息平台,实现多级联动、多家联合,确保信息畅通和资源共享,共同营造安全、稳定、可靠、有序的网络环境。针对重点领域、重点人群、敏感时间节点和重大公共事件开展专项分析,提升对网络舆论的敏感性和鉴别力。进一步加大网络监管的力度,依法打击利用互联网进行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提高网络犯罪治理的执法能力,建立跨部门、多主体的网络犯罪执法合作机制,完善部门之间的执法监管协调,形成网络犯罪的防治合力。提升预防、打击网络犯罪的能力和水平,努力拓展新媒体路径,建立公众举报奖励制度,调动社会公众参与网络犯罪治理的积极性,共同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协同推进机制
  完善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决策与协调机制,形成统一领导、协调一致、执行有力、资金保障到位的信息化管理体制,强化工作措施,明确任务分工,统筹协调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的重要事项和重大决策。强化信息化主管部门职责,加强对全市信息化发展监管与考核,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督促和推动重点工程建设。建立健全各部门、行业之间统筹协调及沟通机制,加强信息化重大政策及重大问题的研究。设立信息化专家委员会,长期跟踪并研究信息化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问题,对我市信息化发展重大决策提供咨询评估。
  (二)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紧抓“互联网+”、大数据、双创等发展契机,探索建立有利于我市新兴业态和服务发展的监管模式,在行政审批、业务准入、创新业务开展等方面大胆改革,给信息化发展、创新创业营造开放包容的环境。行政审批方面,简化行政审批,最大限度减少事前准入限制、规范事中事后管理。业务准入方面,放宽准入限制,实施负面清单管理,破除行业壁垒,推动各行业、各领域在技术、标准、监管等方面充分对接,以鼓励创新业务的全面开展。
  (三)加大财政金融支持
  加强全市信息化资金和项目的统筹力度,加快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投资,优化信息化资金结构,加强资金审核与监管,提高信息化资金使用效益。积极争取国家、省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扶持。统筹我市技术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产业发展,优先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创新和产业化倾斜。加大市级两化融合、电子商务等信息化相关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建立信息化财政投入长效增长机制,支持“互联网+”战略落地实施,引导全市共同参与信息化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创立创新投资基金,加大对创业创新的投资。采用政府购买服务、PPP等市场化方式,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快建立包括财政出资和社会资金投入在内的多层次担保体系,加大对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实施企业的融资担保支持力度。推动金融机构对技术先进、带动支撑作用强的重大信息化项目给予信贷支持。
  (四)创新人才引培机制
  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建立信息化高端人才服务体系和引进计划,搭建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监测及紧缺专门人才信息共享平台,集聚掌握前沿技术的信息化创新创业人才。在创业基金、子女入学、住房等方面提供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引进信息化、互联网等方面的高层次和应用型人才。继续促进全民信息能力提升,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信息化知识和技能的普及活动,做好教育培训配套工作,继续加强对领导干部信息化培训,完善政府信息化人才考核、激励、职业发展等机制。支持社会培训机构开展信息化、大数据、互联网等方面的人才培训。通过校城融合等方式,促进高校科技、人才、学科优势与淄博区位、资源、产业优势全面对接。
  (五)完善考核评估体系
  明确我市信息化主管部门的考核职责,密切结合我市信息化工作重点,建立动态评估、滚动调整和监督考核机制。研究制定科学、合理、可行、量化的项目实施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信息化体制机制完善、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化应用覆盖率及应用效果、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等方面制定信息化考核指标。信息化主管部门定期组织信息化考核工作,通过收集、汇总、整理相关部门及相关领域考核指标数据,组织相关专家对我市信息化工作开展情况及信息化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定,并确定考核结果,考核结果纳入全市经济和信息化综合考核体系。要结合实际定期对考核指标和考核方式等进行优化调整,以适应信息化工作发展需要。
  (六)扩大对外开放合作
  及时总结各领域信息化成效突出的新技术、新应用、新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果。充分发挥各种新闻媒体的作用,通过媒体宣传、专家讲座等形式加强我市创新文化理念、典型信息化应用、典型企业的宣传,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增强创业创新意识,不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互联网、IT企业的合作力度,结合我市信息化工作重点,精心组织一批工程项目,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吸引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华为、浪潮等龙头企业来我市落户,推进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带动本地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做大做强信息经济。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